本性金剛偈小注釋 見者自解脫
頂禮根本上師吉美林巴持明
尊者他的本性金剛偈略說 分三義 起首義 本文義 結尾義首先呢 開演教訣之初 先向不共的大圓滿導師 元始怙主行頂禮 二者分認識根道果 示止觀二者 三者 示本覺三身 四者 直指彼乃任運天成 五者 示無有見修行 六者 斷除歧途 七者 決斷本然的如是等七者
其一五句 基的本性離戲論
法界者 無論如何也不偏於輪涅任何一方而任何具法(心相意象)均能生起就如能映現一切現象的明鏡一般 其本性上毫不觸及任何的生滅斷常 來去有無 一多等等戲論相也
基顯即本覺法身
基本身顯示其本來面目 本來面目自己覺知了自己並且認出 的(明)份上(稱為)本覺本淨以及 任運天成之本覺輝光(或明覺的本具能量)在根門之境所現前能見到的本覺金剛環鏈 就是見到法身 大圓滿諸續中說 善男子若欲見法身本面哪就得熟悉覺性輝光金剛鏈 云云 (此為一說 然法身無相 此處應為報身之性質?桑仟註記)
道上施為本清靜
基與基顯之本覺本身是無為的而且不依賴其他外緣的 所以從本以來就是超越於一切作為勤力的性相 即便在修道期間也是不摻雜種種作為與努力且住於無事可為之境中自住即是
近心要續說 禪定菩提義若有何觸 將為
修持念之所把持 將佛指為境者乃誤道 云云 以及八千頌說 於般若波羅密多以不修持之態勢為修持 這些等等不可思議的訓示也
彼若現證大解地
以超越作為用功之道來現證法性本基他那無為真實相並且徹底通達哪 即於解脫地之最極本淨之法界中(圓)成菩提也
果位並非另安立
如此般之那箇 臻達果位之最終要塞 除此之外
自誇從別處尋求別的可以辛勤努力得來的果位呢 這高舉著遮蔽自己的大鼓的國王 在這裡說則是歧途也 那箇呢 十地自在也在共通的典籍中說過 前面後面無差別 真如本性唯清淨 如此是說基與果體性是一之故也
二者果在因中一偈說止觀二者
此果因中具足時
了悟無勤力之義而在未達解脫的長時期中 果是存在於因中故喻如牛乳與酥也
全然住之即寂住
這個期間 心若頓然入住全然無分別狀態 是為寂住或寂止
悠忽冐現本覺光
而在本覺的輝光或本覺的能量的(逸動)妄念突然顯現冒出時於彼顯現能明晰的看到並認出其本來面目 這就是勝觀的性相
三者說本覺三身五句
明明消融本初境 (赤裸裸的消失)
察覺認清妄念時 直視其體性本質又平心全然放下故 (明明察覺的)念頭就自個兒明明的消融無蹤這箇就是本初境或不變本性實相也 (明明在眼前也自然明明消失在眼前 回歸元始本來狀態)
住本初位即法身
鬆放在這個境態之故 元始本初或鮮淨無改(純新純淨)的本覺之本有輝光(原能)住本位者(窩在自家)這就是法身狀態也
瞭然現起即報身
天然的本性他既不受其他外緣所奪而又
正念明晰覺照下 任何一切的起現門無礙(展現)是為受用報身也
住動無二即化身
正其展現時 住動一一無別並且顯現解脫無有偏倚(無分別的)(無限)流布是為化身也
三身本覺即說彼
如是 三身者即是本覺之體性 自性 悲用三者 別無其他 見到自有本覺並認出時就是見到並認出(清淨圓滿)佛三身也
四者 指出他是任運天成者一偈
鬆坦安住無彼執
那箇本覺脫離以對治法的改造摻雜
什麽都不攀執 任何亦不住 不緣念駐足於任何 沒有破沒有立的鬆坦放下(全面卸除一絲不掛)就連對這一絲不掛的本有覺性的存在的極微細執著也沒有 就只是心住於(平常)心本原清新狀態而已 嘉瓦蔣巴(慈氏佛?寶性論)說 這裏沒有任何的 破除安立之作為
於實相上真實見 若見真實即解脫 如是云云
清楚逸動離認持
如是般等持(禪定)哪 不管原能不滅無礙的心(知性)如何的閃動皆沒有能認所認的認持故
念動呈現為禪修 (實則) 妄念外別無禪修 只如水波一味般耳
空然解脫跡無意
這時候一切顯現皆如蛇結自行解脫般無須以對治改造調整
正顯現時剎那即解散已 連個後知(領會)之名亦不有故 成為了禪定后得一味了
三身天成即說彼
於剛剛所說的修持達到程度時就是所謂三身天成之見修 三身天成之定義也
五者 超越至無見修行一偈者
無有見地離沉掉
脫去能見所見之戲論套子而且 這脫離言思詮甚深本性
分別伺察之聰明才智與言詞諸戲論之虛構妄加所
不能及之本有覺性 無生無滅之義者即是般若佛母之真實密意也
蓋因
絶言思詮智慧波羅蜜 無生不滅虛空般體性
各別自證本智之行處 三世諸佛之母前敬禮
之所教示也 於如此般的無可見之事上 是不會有帶有不明晰性相的昏沉及帶有不堪持續性相的掉舉等過失的
沒有禪修入胎藏
修持那無可見之事 之時 有所觀待的寂止 及 建立分析伺察為勝觀等一切執著完全拋棄後 僅僅就其天然元始之本覺那本然如何那樣以正念覺知去保任維護外 執著要修的計較微塵許也沒有的(無可見之)事上全然達到之時
取名為自性任運天成之修或者入(自性)胎之修也
無有行持絶對待 (離關注攀黏)
於入自性胎之修 達到了如同(平穩持續)流水般時 沒有了后得的認知故
行持全然脫離破立取捨之對待計較故 說為無行也
瑜伽自在即說彼
這樣的見修行深深徹底之時 就猶如於彼自性元始真實際(瑜)之事極度契合(伽)者們之王或大自在者 如同所有契入真實(瑜伽)者之王耳 這樣的定義也
六者 斷除歧誤者六句
驟然冒出那妄念 知卻保持彼流續
於彼驟然冒現之妄念認出了卻於妄念流外 出現秉持著於妄念突現與完成覺察前後結伴的反復發生來保任其流者
漏失本位之勝觀
這樣的那主人漏失於本性本位的勝觀並非如實的勝觀的指示也
借后得名而續持
(那些人認為)可以立名說是后得智也
如此指出也
實非妄念解於法身也
但是這不是真正的妄念解脫於法身
因為那妄念並沒有成為所修 而且第一剎那妄念出現第二剎那覺性去認出故出現前後生滅般之故也
必須當面勘察深究之
這樣的突現的任何妄念其現出當下是能覺所覺無二的離認持的
這個必須從根本上勘察深究之(是三身法性天然的遊舞? 任其遊舞?)
七者 確認如其所是(實相)二偈
於從本離戲本覺
如前所述 本覺他從本以來本就是任何一切戲論無法碰觸而存在著的 一如聖龍說
任何依因緣而起 無有滅亦無有生 無有斷亦無有常 無有來亦無有去 非是異事非一事 戲論永寂法宣說 如此說也
見修行之名言詞 及 執彼無根基的淨
離戲的甚深義難以析察超越分別伺察境之故 才智所建立的見修行三者是無法去觸及法性義的 故為 超越名言音聲分別境的 而且 名言或名稱所設施的諸法的設立基本體根本就不成立不存在的情況下 二顯迷亂的心識不論怎麽顯現也都因為 彼與執彼的根與基從不存在(無根離基)故迷妄顯象只能是自淨而去了
善念惡念及無記 任一方面皆不墮
向上期待成佛等的善分別 向下恐懼輪迴等的不善分別
善惡均不屬的如製作物品的無記分別 任何這般的分別也都莫要偏墮
戀執皆離也
亦無分別顯解者
並沒有那個盤算著妄念第一剎那現起第二剎那解散的前後生滅以及分析顯現與解散不同的作為者
一切都只在唯一本覺之境中顯現 境中消失故 離能認所識也
覺知自信未失哪 無需其餘勝此者 矣
如此般的這箇本覺只要見到本來面目並且認出了 的自信(自主或自主建立之覺知)不失掉哪 那任何比這更深奧的見修也都不需要了
百位智者千位成就者 萬班智達譯師十萬訣
以及百萬千萬諸論典 縱使值遇亦無須抉疑
即使所有諸佛及佛子智者證士譯師班智達們以所說經論續教口訣全部的掏心精華三句口訣結晶來示予也都無須再度抉擇疑慮是非之增益而完全確定
的定義也
三昧耶 達提姆
以三昧耶(誓句)封存 於非根器者(見修行心性根性不合適者)必須極度隱秘
故以密印封印之
結尾二偈多以說明此教言來由作為結束
容易瞭解(故不述)
重複二次唯此耳 表示一切經續之精中精髓 佛陀交付手中唯此而已 別無其他 之僅僅之詞義也
這是遍知之語所生出之瑜伽金剛持措尼朗卓言語之邀無法拒絶故 無變壽自在勝成於天成頂之神殿旁 攝集教言引導等廣說敷展之要義隨心順手寫出時維薩嘎月初八日
四明各個未了悟 勝義之心未得故 若有違誤請容忍 善令眾生成佛陀 薩爾瓦達咻奔
諸部遍主具德上師於 金剛弟子三門加持已 今至菩提之間不相離 善樂吉祥盛德以護兮 閒暇難得死期難確定 臨死任何非法無助益 衷心修向解脫之果位 心生出離悲憫二菩提 更要持續修煉著自心 離戲思詮顯解同時境 大光明之上師法之身 此即是囉無散正念察 此生不斷碰面以深道 教訣甘露令成熟解脫 達菩提前不離為助伴 令那善樂盛宴大展開
此亦隨心而說願如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