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摩他甚深教導
蔣貢米彭仁波切
我頂禮文殊師利!
【實踐的好處簡介】
如果你專注於心[自身],你就會達到奢摩他(samatha),並且逐漸洞察事物本質的洞察力( vipaśyanā )將會出現。
【實際指令】
將你平常的意識帶回引入你空空的內心空虛的中心——清晰、開放、輝煌的意識的中心——,並讓它安定下來;這就是心轉(回)向緣依自身的意思。
在這種心緣依於心的體驗中將沒有任何心這東西可以依止關注,如果心靈存在,就應該在身體中心臟內內找到它;但它是找不到,如果不是在心裡,也就不是在其他地方。
當思緒狂亂時,請看向它們的源頭,並以溫和的平靜留在那裡。
無需特意尋找心;只需要放鬆,並停留在你發現自己的存在地方。沒有必要去探究有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安住──只要有個安住的心(的狀態)即可。
放鬆並讓心靈安定下來,心自在的躺在自己的床上是完全可以的。這是一種不做作的休息方式;[1]其他的都是不必要的。
就像陽光在動蕩的水面上折射和反射時會變得更加光彩一樣,情緒和思想也會在煩躁的心靈中激增。試圖停止思想是行不通的。然而,當水面不被動蕩,而是平靜下來時,光線的反射就會減少。就這樣,讓作為源頭的心平靜地安定下來,不要心煩躁 ,念頭就會減少到沒有,就讓心這樣住在本源上。
不要忘記這種體驗狀態,而持續用不間斷的正念和警醒來保持心的本然[空而明晰]平靜——專注和新鮮。
如果有一種空白的體驗,放鬆到本然的平靜。
如果有強烈的清晰度體驗,請放鬆到本然的平靜。
如果有一種心智狂野並產生許多想法的體驗,請放鬆到其本然的平靜中。
無論發生什麼,赤裸裸地、直接地、體驗那一刻發生的一切,簡單地放鬆。
當這些空白、清晰和心思維閃動的體驗出現時,認出它們,但不要追隨或追逐它們。只要安息在本來的空間中,那就是對它們本質的認可(。
隨著不斷練習熟悉,這種[認可]持續越來越久。任何分析或粗略的思考任其自行平息於原地。
有時,頭腦可能會顯得遲鈍且沒有任何活動。清除這種睡意並簡單地休息。
有時候,心似乎充滿了運動──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在這種時候,由於運動動能不是別的,就是心,所以觀看著它並放鬆。
不要試圖延續心念運動後的體驗,而是依然堅持自己的本位立場。思想會自然平息,你會發現任何心表面上的焦躁、平靜,甚至強烈的感受和情緒或者平靜不動都在心—這就是心自己住在心的位置上。
將心歇息於心內的臥榻上或只是讓心隨適安然住,這些本質上是相同的。關鍵是要放鬆心情。保持覺知,思想的結就會自行解開。 [就像一條蛇可以在不依賴其他蛇的情況下鬆開身體上的結一樣,當心靈真正休息時,它會釋放自己。 ]
【長期受散漫思維影響的過失】
散漫的思想沒有盡頭;它們不會自行消失。儘管它們的多樣性和數量,它們並沒有帶來任何實際的結果或好處。他們無法結束消極的精神狀態或痛苦。
【若欲離苦,必須斷除苦因】
為此,你必須認識到散漫的思想和情感的錯誤。
自古以來,你就受這些念頭的控制,結果沒有獲得任何真正的功德品質。
現在,放棄對這些想法的執著,盡你所能培養內心的平靜。
【克服散漫思維所產生的品質】
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將獲得許多優良品質,例如穩定專注(定力)和明晰的洞察力(神通力)。自在的你將聯結遵循自然狀態並獲得無上幸福的力量。
【大力修行的理由】
有了這樣對過失和利益的了解,就要繼續不懈地精進修行,並獲得了對心的某種自在主宰程度的控制,一直到獲得(寂止)--平靜安住。 【你透過對於動、有了成就、熟悉、穩定、究竟體驗的禪定體驗,而達到輪迴頂峰的三摩地。
透過持續熟悉這種禪修冥想(類似存思?)方法,活動的能量/活動之風(引起如此多的想法的--氣)將匯聚在你的心臟並進入中脈。狂野頑固的想法會逐漸平息,你的心會變得越來越可控和越來越有能力等殊勝的品質。
【活動風(移動氣)-體內微細能量/風的運動-會自然地融入中脈。這樣做的效果是,(氣馬穩住本位)所述能量的騎手,散漫的心,將沒有了(到處逸動亂竄)的坐騎,就會自然地溶解到空的意識中,你將沒有雜念。散漫的思想將會平靜下來,你將安住在雜念不在的開放光明中】。
【展示的這種特殊的禪修方法是很深奧且易於實踐】
即使沒有上師的其他介紹指引,這個依靠自身的心靈指導要訣也已經提供了一種簡易的方法來心靜安住,並且沒有與強力操縱(脈氣明點)能量相關的危險。
如果你能夠輕鬆地以這種專注於心本身的方式將心置於其自身之上,那麼將很快且毫無困難地獲得有力堪用的禪定。
在這裡,不需要冥想心中微妙的明點/光滴,也不需要冥想字母,也不需要冥想任何與此相關的形狀和形式。也不需要操縱呼吸持氣等。
平靜安住的最深奧的方法就是觀看並安住自心的本質(只需秉持著心有在),並正念覺知地維持它的連續性就行。這很容易練習並且可以快速產生結果。
【重點總結:安住如何自然地生起洞察力】
首先,安靜休息,讓心安定下來。然後,讓心審視自身。就像當你凝視虛空而沒有任何東西可觀察時那樣,散漫和消極的想法會自然而然地得到解放後,那心的秘密--法性--空性和清明性的結合
[空性--中觀見,第二轉法輪的主題] , [清明性--第三轉法輪的主題和咒道的主題,佛性]--自然而然地生起。
而後,透過圓滿合格上師的證悟、他/她的傳承以及你圓滿的虔敬心的加持,去體驗到大本然境界的空明——自生、俱生的智慧,也就是光明大圓滿的意義。
米帕姆於火馬年二月初六日間作成一切善。
取材自肖恩·普萊斯 (Sean Price)翻譯Profound
Instruction on Śamatha
,2019 年。
原註:讀na nor as na mar 譯註:另一版本作na ner。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