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3年11月3日星期日

天空瑜珈: 斯瓦米韋達大師靜默前開示演講集_2013喜馬拉雅瑜珈家族團聚第六講

天空瑜珈: 斯瓦米韋達大師靜默前開示演講集_2013喜馬拉雅瑜珈家族團聚第六講: 有關本演講集原出自 2013 馬拉雅瑜珈家族團聚時, Swami Veda Bharati 斯瓦米韋達帕若提上師對我們的靜默前開示,共有十講,將陸續整理翻譯後刊載與此。 所有文章版權中英文均屬於 Swami Veda 本人, Francine 僅是作為文章之中文翻譯,在...

2013年8月31日星期六

三金剛

三金剛

分類:心氣之道
2008/04/08 18:23
智慧金剛:對初學者而言只的是修行的次第,以勝義觀而言則指中觀見或大圓滿見。智慧金剛實修部份,在密乘寧瑪傳承的生﹑圓二次第和大圓滿次第裏都有。在此,略述由噶陀傳承祖師敦珠寧波所傳〝三字金剛〞即智慧金剛的實修方法。
 
〝嗡〞字表化身佛,諸佛身的代表。
〝阿〞字表報身佛,諸佛語的代表。
〝吽〞字表法身佛,諸佛意的代表。
觀想法:
自身,可觀想幻化為任何自己有緣的佛或菩薩。
身內有中脈,脈直如竹,大小如無名指,脈中有輪如竹中之節。心輪于兩乳間中脈上,其上無蓮有〝吽〞字。
另,觀想對面虛空有五色光點,光點內有白色〝嗡〞字,綿綿續續入鼻內,此時白〝嗡〞光點轉成紅〝阿〞光點經喉輪,由中脈到心輪融入藍色〝吽〞字內,慢慢閉氣並觀想心輪的藍〝吽〞生出無數小藍〝吽〞遍滿體內、外等,以致盈滿虛空。
虛空中的藍〝吽〞再融入前方的白〝嗡〞字內,白〝嗡〞字光點入鼻又成紅〝阿〞,紅〝阿〞入中脈到心輪,又轉成藍〝吽〞。
如此循環不斷中練習,最後收攝藍〝吽〞于心輪中安下,融入此中,坐定而出。
歷代修行者,因修持此三字智慧真言而證悟真如本性的很多,其殊勝處在龍藏(乾隆大藏經)內亦多所記載………以下擷自龍藏163冊《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會釋》,以享同道,共霑法喜。
三字總持真言【嗡 阿 吽】
依《瑜伽大教王經》云:
「嗡」字是大遍照如來即毘盧遮那佛。「阿」字是無量壽如來即阿彌陀佛。「吽」字是阿○如來即不動佛如來,因住多年修道不得菩提,後習觀,於初夜分便成正覺。
謂「嗡」字具含無量法門,是一切真言之母,一切如來皆因觀想此字而得成佛。「阿」字是毘盧佛身,亦是法界,亦是菩提心,若人想念,能生無量功德。「吽」字總攝金剛部一切真言,是金剛部主身,亦是三解脫門,若常想念,能除一切罪障,成就一切功德。
《諸教決定名義論》云:
「吽」字即法身,「阿」字即報身,「嗡」字即化身。如是三字攝此三身,彼分別說三乘解脫道,是為正說因,所有聲聞、緣覺及一切智智,由是出現說一切法,即彼三字,亦是金剛三業,如實安住所謂「嗡」「阿」「吽」。此中「嗡」字是名金剛身業,「阿」字是名金剛語業,「吽」字是名金剛心業。又復「吽」字為心智,覺了一切法,如上所說一切文字,當知皆從「嗡」「阿」「吽」三字所生,由是諸法起種種相。今當分別一切法,皆與「嗡」「阿」二字初、後相攝此中「吽」字,出生一切於三界中,出現眾色,所有天人、龍、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乾達婆、成就持明天、吉祥天、辯才天、烏摩天、帝釋天、梵王天、那羅延天、大自在天、如是等天及天后,所有一切有情界中,男子、女人、乃至諸佛菩薩等皆從「吽」字出生,變化彼一一心,住此字相。若心想此字時,當著虛空,生出無礙,所謂三界心同此一心入,入是心已,此得名為現證菩提。當知此心無等、無取、無著、無住、無表、無相、是即虛空平等一切智,無所得相應,無自無他相應,正行世間所有旃陀羅等、最下足類彼等諸行,乃至傍生等類彼所行,行種種差別,如是諸行雖復差別,皆亦不離一切智智相應正行。
《成佛儀軌頌》云:
由頌此嗡字 加持威力故 縱觀想不成 於諸佛海會 諸供養雲海
真實具成就 由諸佛誠諦 法爾所成故 由適誦阿字 摧滅諸罪障
獲諸悅意樂 等同一切佛 超勝眾魔羅 不能為障礙 應受諸世間
廣大諸供養 由吽字加持 虎狼諸毒蟲 惡心人非人 盡無能陵屈
如來初成道 於菩提樹下 以此印密言 摧壞天魔眾
 
《大佛頂陀羅尼經》言:
設有眾生於散亂心口持神咒,尚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常隨侍護此人,縱令魔王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山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諸金剛眾而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恒令此人所作如願。已作修持悲敬諸真言等,若不能各各誦持書寫者,一切所作悉用準提真言,亦得以準提真言似如意珠,若持誦行人,處處用之,皆得成就也。上言持誦真言,能滅五逆、十惡、四重罪者,須知罪有性遮,懺具事理性則無論受戒與不受戒便是罪遮。謂曾受佛戒故,心毀犯事須披陳發露禮佛、名經行方等儀,能伏業本,理謂專觀實相達罪性空滅業根源,此諸真言神咒若能依法誦持即事理雙運、業本罪源並消,若犯禁戒準律,說悔加以神咒則事理兼備、性遮齊遣。不可纔聞神咒功力便乃違犯禁戒,不依律懺、遮罪猶存或托真言儀軌數造眾過,譬如愚人恃王勢力,廣作諸惡禍,終滅頂,業心不斷,罪實難除,必使身心俱捐方得罪滅,如日消霜矣。

極喜金剛最後極密法教

極喜金剛最後極密法教

2008/04/08 18:25
極喜金剛最後極密法教 分類:藏傳佛教法要2008/03/07 16:12金字書----極喜金剛最後極密教法

《金字書》:Vidyaharas 遺教 這裏是上師極喜金剛的卓欽三要訣,(及卓欽早期上師們的開示與記述)
 三要訣:
1、直顯本覺。 One is introduced directly to one's own nature.  Ngo Rang Thog Tu Sprad
2、決定見宗。 One definitely decides upon this unique state.   Thag Gcig Thog Tu Bcad
3、直印自圓。 One continues directly with confidence in liberation. Gdeng Grol Thog Tu Bca'

敬禮決定見宗。 
序:法爾當下明朗本覺,無生而自在。本初根源應於萬顯隨處起現,無障亦無間。一切起
    現未別法身,依當下覺瞬起還瞬解。
    此中真意:圓滿覺性,即諸佛心中無二大覺,實圓攝於一切有情皆具之法爾當下究竟
    本覺之中。
     文殊師利密查於上師極喜金剛化虹時昏厥於地。為去除心子心中一切輪涅妄念之殘
     餘,喚醒文殊師利密查,極喜金剛開示了《三要訣》。此最勝遺教在上師辭世時授予,
     應善護持。 
阿!當下法爾本覺,超越一切心念,無生,離緣。 
三要訣:阿底! 對法爾當下本覺即法身本初根源的無謬開示如下:
1、直示本覺,即直指徹顯本來面目即法爾覺性,赤裸當下。進而開顯其性無生無染。
  「此處只是直示法爾覺性,類此,其他如嗔恨同樣自解。」
2、決定見宗,即於萬境中直薦此無二覺性,在處不離,頓超主客二元。
3、直印自圓,即以完全的把握常契諸妄自解。從而覺性亦消融於自身(不依因緣、造作)。
   覺性法爾自起自解故,無有有情而不證解脫。能念之心所念之境自相遇自消融
   (當下瞬解,不 涉主客二元)。若不了此,則生自他二元(內覺為我,外境為他)主客二見。
   此即當下消融、確證解脫唯一密要。
 第一訣:
阿底!
一切外境即本體之顯現。萬象看似秩序井然,卻非實存,了無可得。覺性與現象本諧,依於本覺無外潛能,萬象自解於自身,無需對治。
(這個自解的過程是) 現象起現於識心時,當下直契自性。就像操同種語言的人相逢於外語異國,他們會立即相認相識。「與此同理,認知嗔心自性,其嗔自解」。
 當識知外境與幻覺之心尋求其母(即其來源)時,它直遇母光明(即空性)而得自解脫,此即幻覺依幻而自解。如同奶油溶於奶油。當識心即子光明尋找自己時,它直契自身,即覺依覺而自解。如水溶於水。當尋求無二之覺性時,覺性直契自身,其義超越一切言說。如空合於空。亦如蛇結自解。
此獨一無二法爾本覺只能自證於自身。那就是說,若行者自了其性,萬象即時證入究竟覺。就像相戀男女之幽會。
此唯一究竟只能自會於自身。外顯之境雖紛繁,卻依始覺於紛繁識了本源而自解於本初體。如同百結之繩斷其結心則百結俱解。
此唯一究竟解脫只能自獲於自身。始覺法爾自顯故,本初現起之覺心別無所獲,只能自解於自身。就像進入一座由百千條大路彙達的大城。
「關於根之第一要釋竟」 
第二訣:
於此當下法爾覺性,行者瞬證終極圓光(final vision)起現於自心。同樣,行者既自了自性,則常在定,法爾明覺遠離無明二見(或稱失照)。如人雖於多處有多名,以任意名稱招呼他仍會答應。因稱謂雖多,義則不出此人。
於此究竟當下法爾覺性,行者瞬證所有均自體所現,於此解脫門中確證無疑,則此修習亦自解於自身,因覺依覺而解。同樣,由於了知覺性法爾自在,則一切所解所證亦自消融。如同遇到闊別多年舊時老友一般。
「關於自解之到第二要釋竟。」 
第三訣:
寶貴的實在個人自性經驗給行者以信心。一切心念自解於自身,這就像擁有如意寶珠。
擁有關於他人及外境的具體經歷給行者以如轉輪聖王般的自信。幻相於當下覺性體中明顯現起,以此光相現於自體非由他生,故行者之自在覺性實如轉輪王般臨四天下。
進而因本覺具轉四大之潛能,行者並因此(化虹)而獲解脫,不再依賴世俗身體而擁有實在的解脫經驗。行者的信心將如空合於空般堅定不移。完全的自信源於對萬象離修自解消融於無垢本初法身(實相)的體認。這就像空入於空,又像雲靄消散於蒼穹。
起現於自身者瞬解於自身,萬象自解不依外緣。這就像以石破石,以鐵鍛鐵,或以土清土。
於此究竟當下體中,萬象解脫於對當下本覺的領會。正像火中取火,倒水入水或溶奶油於奶油。從而母(本體)子(覺心)相會相融。因數之法性即是母(無他、無實、歸空)。也可以說空依空性而解脫。從而行者的身心覺知(於化虹時)消融於圓光自身。
 證會到本然狀態即本覺,行者直契萬法根源,確證(修習托嘎時所現)圓光只是自心顯現就像照鏡自見。已契法源故,此證又如同母子久別重逢,了悟此即究竟解脫。
以此圓光瞬即自解於自身故,可了知此顯現當體即空(無實性),而其明晰即行者當下本覺。
已證此圓光或顯現自解於自身故,則解其從無始來即現無明相,亦即輪迴乃輪迴中自認
(如持鏡對鏡,鏡鏡相照)。對於涅盤,行者確證已超越輪迴,故無明已自解於自身。就像以土擦除土跡。
已自證存在之實義即自在本覺故,妄念當下自解,因而無需其他對治。妄想解脫於本體故,行者恆處定即當下實相,而無疑惑。就像注水入水或倒油於油。
因常在定四事不離故,行者之修如蛇結自解,不假功用。但若自棄他尋(而不自知),行者將再入絕境。瞬即自解故,當下明覺自持自在。因此,恆契自在覺性是關鍵之要。
「關於證果之第三訣釋竟。」 
結語:
極喜金剛開示此完全超越輪迴苦趣之心要時,正是文殊師利密查發出「噢啊啦」悲呼,昏厥於地之時。為喚醒文殊師利密查,韋他拉捨瑪(極喜金剛)於空中虹光環中輝煌顯現,為一切眾生的徹底解脫,開示此三要訣於此密秘遺囑。遺囑從空降於文殊師利密查右手掌中,其文字以天藍色熔化青金石寫成,盛於一拇指大小筒中,小筒又置於一寶石鑲嵌的小盒子中。接到遺教,文殊師利密查由昏迷中甦醒,了達教法,成為無誤的傳承持有者。這一心要封藏於他心際曼陀羅內成為密要。此三要之甘露傳承,上師口傳遺教,成為他心中洋溢的燦爛光明,如黃金晃耀。此事發生在印地施達瓦那(Shitavana)火葬場。從此,這一聖教在但丁河(Dan-tig)的 源頭開花結果,成為給輪迴苦趣中一切有情帶來解脫的唯一道路。這一當下解脫於諸佛淨土之心要竟。

遙喚上師之祈請文-元始之任運驟現歌

遙喚之祈請文-元始之任運驟現歌

分類:密乘大圓滿
2011/08/02 13:56

遙喚之祈請文-元始之任運驟現歌

 
 

遙喚之祈請文-元始之任運驟現歌

體性自始不變離戲之本面 (本體,實相)
安住本凈深明童瓶身之中
法身上師智慧金剛其悲鑒
祈請加持令獲見地之大釘 (牢不可拔之正見之釘)

自性不滅雙運光明之堆簇
安住天成五決定之神變中    (法身之變現或遊戲)
報身上師大樂金剛其悲鑒
祈請加持令圓修持之大力    (修的大能力)

大悲全無偏私離邊之本智
安住周遍明空赤裸體性中 (或狀態中)
化身上師調眾洲尊其悲鑒     (調伏眾生)
祈請加持令熟行之大效益 (效力或效用得純熟)

本覺元始基上從未有變遷
任顯純法身能無有善與惡 (法身之能量顯現)
當下覺知當體即是如如佛    (如實之佛,故而)
寬坦安然上師顯現自心中 (由自心中獲得)

了悟此元心即上師自性時    (本心或本性)
無需貪執祈禱造作的表功    (歌功颂德的形式)
無作明覺原狀無心縱放之(無作,莫造作。無心,失心似的,任意的)。(鬆放任明覺于其原狀,故而)
無駐任顯自解加持即獲得 (即獲得任何顯現自然解脱之加持)(無駐?:暂译。无定向,無目標的,無可安置的,无可驻留)


以有為法終無證悟佛陀日
尋伺作意之修此欺妄敵也
今者感受滅除荒唐的瘋子     (今如)
任意裸睡態中將此生送走    (睡於赤裸覺性中)(或裸躺)

怎麼作都快樂大圓瑜伽士
與誰為伍皆喜蓮花生子嗣
怙主無以倫比大伏藏上師
法教無可匹敵空行之心滴
無明心之闇昧原地自凈已    (無明大惑於當體當下清淨后)
光明之日不落不斷生起的
這等福緣乃是父師之身恩    (如父上師的大恩)
深恩難以回報唯念上師尊
此系應金剛弟子之首祖古吉美闕英諾布敦唐杰珠貝碟(無畏法界寶一切義成)所請,吉扎耶些多杰(離畏金剛智)信口而胡說    善


註:昔日曽诵,今暂译如是,以求指正

直指覺性洞見自解 རིག་པ་ངོ་སྤྲོད་ཅེར་མཐོང་རང་གྲོལ

直指覺性洞見自解  རིག་པ་ངོ་སྤྲོད་ཅེར་མཐོང་རང་གྲོལ

分類:密乘大圓滿
2011/08/02 13:54

直指觉性洞见自解

 
《深法寂静忿怒尊密意自解》中之《直指觉性洞见自解》

顶礼觉性自明三身尊。
《深法静忿密意自解》中,《认清明觉洞见自解脱》今指示,
    如是直指自己之明觉,      善自领悟有缘善男子!
    三昧耶         印印印

唉玛火(妙哉)!
遍满所有轮涅纯一心,     从本天然如是却不知,
清明连续不断却不识,     一切无碍展现却不认,
为令认清此物本来面,     三世诸佛所说之八万 
四千等等无量诸法门,     悉皆为令了悟此性外,
佛陀未为其他说什么,     经典虽等虚空难计量, 
实则直指明觉唯三句,     此佛密意现量直指者, 
无前无后入法唯此耳。           
杰火!有缘弟子听这里! 所谓心者盛名虽极响,
於此不解邪解片面解,     未能正确如实了解故,
遂生无量宗派之学说。     其中一般平庸士夫们,
不解不识自己本面故,     流转三界六道而受苦,
此亦不悟此自心之过。     声闻独觉虽片面承许,
了悟无我然未如实悟此, 馀等被自典籍和宗派,
理论所缚不见心光明,     声闻独觉障於能所执,
中观障於二谛边之执,     下三部障於念助边执,註1
摩诃阿鲁障於界觉执,     于无二义分为二而误,
不能无二成一不成佛。     全系自心轮涅无有别,
断与取舍乘仍漂轮回,     故今所作无作全放下(或用未作较好),
依此洞见明觉自解之,     教示以悟诸法大自解,
而知大圆满中一切圆。
三昧耶,甲,甲,甲。
称为心的那明明了了,说有它却一法也没有,
说生它生轮涅众苦乐,主张学派约有十一乘,
名呢难以尽述各自立,有些称它为心性心性,
外道有些立其名为我,声闻乘人称教诫教诫,
唯识家呢立其名为心,有些称为般若到彼岸,
有些立其名为如来藏,有人安立名为大手印,
有人称之为唯一明点,有人安立其名为法界,
有人立名称为一切种,亦有人称它为平常心。

此性入法三义以直指:过去之念无痕清明空,註2
未来之念未生鲜得很,当下无整住其本然时,
寻常自己当下的心智,自对自个赤裸洞照时,
照见无物可见之明朗,明觉现量赤裸明亮亮,
无有任何实成之空寂,明亮空寂不二的清醒,
绝非是常无任何实成,亦非是断朗朗明亮亮,
并非是一众多知且显,亦非是多无别全一味,註3
不从外有此自证明觉,真实原态如实直指此,註4
此中三身无别一中全,无何实成空性法之身,
空之本色明朗即报身,无碍任何皆显是化身,註5
三身圆具于一体性身。

入彼之法若强制直指,即是当下自己这心智,註6                                              
既是这个无作自明哪,还说什么不了解心性?                                                               
此者本无任何可修物,哪来修而不生之言语?
既然就是现前这明觉,怎么还说找不到自心?註7                                                                
这个清明连续无间断,未见心面之言又何指?
意之思维者呢就是它,怎么能说找不到它呢?
这里没有任何应作事,怎么能说作了不产生?
无整置其原地即足矣?怎么还说无法入住呢?                                                                          
空觉明三无别本天成,怎么能说修而无所成? 
无作直直放下就够了,怎么能说对它无能为?
无因无缘自生本天成,怎么还说用功还不成?                                                                     
念头是生起解脱同时,怎么会说无法对治呢?                                                      
那般心智这个就是啦,怎么能说不认识这个?

心性确实性空寂无根(基),自心无实恰似虚空空(虚空般空),              
似或不似但观察自心。          此空非是断灭见之空,      
天成本智确从本光明,          天成本身恰似日藏般(太阳),
似或不似且观察自心,          明觉本智确实续无断,
续而无断恰似江水般(江心),似或不似但观察自心。
种种动念实无可认定,          变动无实似空中凉风,
似或不似且谛观自心。          任何诸显确实是自显,
自显而显恰似镜中影,          似或不似且看自个心。
众相全必原地自解脱,          自生自解恰似空中云,    
似或不似且观察自心。          除心之外别无他法矣,
心外何来能修与所修,          除心之外别无他法矣
能行所行(心外)无他法,    除心之外别无他法矣,    
所护誓句(除心)外无他,    除心之外别无他法矣,
所证果位(除心)外无他,    再观又观观察自己心,
向外看向外面虚空界,          心呢无展现之展现处,    
向内朝向自己心中看,          没有念头展现之展现者哪,註8
自心无染污的清明明,          本觉光明空寂法之身(待考),
升於无云晴空之日般,          无形无相一切清晰知,
此义悟与不悟差别大,          从本无生自生此光明,註9
无父母之明觉婴儿真奇妙,    谁也未造天成本智真奇妙,
未经历生无有可死真奇妙,    明明现前却无人见真奇妙,
纵入轮回亦不劣损真奇妙,    纵成佛亦不增胜妙真奇妙,    
众生普有却不认识真奇妙,    竟於此外另求一果太奇妙。
本身即是却从他觅真奇妙,
耶玛;
当下此觉无实清明者,      此者即是诸见中最高,        
此无缘的遍满而又离一切,这个就是诸修中最高,
无作松坦自在於世者,      此者即是诸行中最高,
此者无求而本自圆成,      此者即是诸果中最高(最顶尖)

指示无有错误四大乘,
见地正确无误大乘呢,即此当下清明之心智,明而无误故称之为乘。
观修正确无误大乘呢,即此当下具明之心智,明而无误故称之为乘。
行持正确无误大乘呢,即此当下具明之心智,明而无误故称之为乘。
果位正确无误大乘呢,即此当下清明之心智,明而无误故称之为乘。
(此四个明字应该是清楚的成分大些)。

指示四种不变之大钉
见地无有变易大钉呢,即此当下清明之明智,三时坚定不易故谓钉。
观修无有变易大钉呢,即此当下清明之明智,三时坚定不易故谓钉。
行持无有变易大钉呢,即此当下清明之明智,三时坚定不易故谓钉。
果位无有变易大钉呢,即此当下清明之明智, 三时坚定不易故谓钉。

三时一起指示之要诀,前迹不追捨已逝之想,(另註)(不追憶析察)
后念不迎断意识攀缘,当下无执住於虚空境    (後念未生不預迎)
无可修也任何皆不修,无可散乱无散正念坚,
无修无散态中洞察之,本觉自知自明明灿灿(?),洞察=赤裸谛视
那个显现就叫菩提心,无有可修超越所知境,
无有散乱体性自澄明,显空自解明空法之身,(此明为澄明之明)
佛陀不由道成现前是,亲见金刚萨埵此时也。(此时即所谓亲见金刚萨埵也)
六边送入究竟地教受,
不同见地虽广大众多,此本觉心天成本智上,註10
此上能见所见是无二,见与不见探寻能见者,
见者本身找也找不到,此时见地送入究竟地,
见之究极也就到这里,见与所见什么也没有,
莫陷本来无有之断空,当前本觉心智明朗朗,
大圆满之见地即此也,悟与不悟於彼不二也。
不同观修虽广大众多,本觉心智平常而通透,
此上能修所修是无二,修与不修探寻观修者,
观修之者找也找不到,此时观修已达究竟地,
修之究极也就到这里,能修所修什么也没有,
莫陷痴闇昏沉掉举中,当前心智无整明朗朗,
无有整治等引即禅定,於彼住与不住无二也。
不同行持虽广大众多,本觉智慧纯一明点上,
能行以及所行是无二,行与不行探寻行持者,
彼行持者找也找不到,此时行持已达究竟地,
行之究极也就到这里,能行所行本来就没有,
莫陷习气迷乱势力中,当前心智无整自明朗,
不作任何修整与取舍,彼者即是清净之行也。
於彼净与本净无二也。
不同果位虽广大众多,本觉心性三身任运成,
此上能成所成是无二,於彼证果位者探究竟,
那证果者如果找不到,此时果位已达究竟地,
果位究极也就到这里,何来果位并无可证者,
在不落入取舍希惧下,当前明智自明任运成,註11
现量证得三身唯本具,本来佛之果位唯此耳。
远离断常八边此明觉,      不堕任何一边谓中观,
念觉连续不断谓明觉,      空性具有明觉之藏故(?),註12
是故立其名为如来藏,      若识此义一切普究竟,
故称智慧达究竟彼岸,      超越思维从本离边故,
是故立其名为大手印,      因此差在了悟不悟外,
《彼》为轮涅苦乐一切基,是故立其名为阿赖耶,
住于非胜寻常家堡时,      这个心智明朗明亮亮,
于此立其名为平常心。      纵使安立诸多善美名,註13        
实则唯此当下之明智,      非此另求其他殊胜者,
如象已获犹寻其踪迹,      遍寻整个三千亦不得,
除心之外别无佛可寻,      不识此面向外围觅心,
自身外寻怎寻得自身,      如一痴人入於群众中,註14
闹境迷心忘了己是谁,      不识自面到处去寻找,
自个误认他人为己般。      故若未见真实实相哪,
不识显相是心入轮回,      不见自心即佛障涅槃,
轮涅二者只在觉不觉,      於一刹那中间并无别,
自将己心视为他故迷,      迷与不迷体性是一也,
众生心续是一非二故,      心性无整任置原地自解脱,
若不认清彼迷是心哪,      那法性义终究不得证悟故,
自生自起自观照自己,      此等显现最初从何生,
中间住于何处最终去那里,观之比如沼泽之乌鸦, 
沼泽中飛除泽别無处,      同样显现由心中显起,
出自自心亦消失於心,      此心性遍知遍明空明, 
从来明空无别如虚空,      自生本智现前明朗朗,
能确定哪彼者即法性,      是的征兆;实知诸显有,
一切皆自心且此心性,      明觉清明虚空般了悟,
虽以虚空来表诠法性,      然仅暂且诠其部分徵(的一个表诠象征),
心性有觉空而全明晰,      虚空无觉之空色法空,註15,16,17
故心实相虚空无可诠,      无散乱的安置彼态中。
这些种种世俗显现亦,      一个都无实成会毁坏,
比如显有轮涅诸一切,      唯仅自己心性的印象,
何时自己心续略转变,      外在转变即生其印象,
是故一切皆是心之印象也,六道各自见其种种象,
外道视为断常二种见,      九乘各自见到各见地,
见诸种种都又似显明,      执为异故各贪着而迷。
明见一切呈现皆心哪,      印象生也无执佛陀也。
相无迷乱是因执迷乱,      若知念执即心自解脱。

任何呈现皆心之所显,      呈现器世间物质亦心,
呈现情众生六道亦心,      呈现上界天人乐亦心,
呈现三恶趣之苦亦心,      现无明烦恼五毒亦心,
呈现自生本智明觉亦是心,呈现涅槃善分别亦心,
呈现魔鬼障难也是心,      呈现殊妙本尊悉地亦是心,
呈现种种清净相亦心,      呈现无念专一住亦心,
呈现形相颜色亦是心,      呈现无相离戏亦是心,
呈现一多无二亦是心,      呈现有无一切不成亦是心,
除了心外无任何显现,      心性不灭能显任何相,
虽显只入海之水与浪,      无有二也心境中解脱,
所立不灭随安何名称,      实则唯此一心别无有,
彼一心亦无基无根也,      任何面向观察一也无,
不见实有任何皆无成,      亦不见空觉且明光朗,
不见各各明空无别境,      当下自己心智清明朗,(註)
纵是如此彼者无所为,      虽无自性觉受能亲尝,
于此亲实践之全解脱,      於诸根器无有利钝[皆]可悟,
芝麻牛奶皆是油材料,      不压不挤油汁不出来,
如是众生虽实是佛藏,      若不亲证众生不成佛,
若实践之牧童亦解脱,      虽不会说现量能确定,
自己亲口尝了糖滋味,      不需他人解说其滋味,
此事不明班智达亦迷,      纵通九乘学说诸所知,
不见即随遥远传闻般,      於佛陀哪未刹那近触,
若悟此事善恶当处解,      不悟此性而行诸善恶,
唯只累积善恶趣轮回,      自心空性本智一证悟,
任何善恶利益无成矣,      犹如天空空空不积水,
空性之中善恶无存境,      是故本觉现量洞见之,
洞见自解此者极深邃,      是故于此本觉必純熟。註19
                              秘印
耶玛;
直指明觉洞见自解脱,为利未来后世浊世众,
但凡我所信敬续教诀,所需择要汇此小书矣,
今虽传授亦藏宝库中,祈愿未来具缘者值遇。                
                三昧耶         印印印
明觉现前直指之教法,    名为洞见自解脱,
乌金的堪布莲花生所作,愿轮回未空之间不结束。。。

(这是莲花生大士伏藏,由取藏大师噶玛岭巴取出)

註1;事行瑜伽,年=近修,助=正修
註2;趋入本性之法
註3;清明的觉知确有众多的相显现
註4;此对真实实相自证明觉的如实直指
註5;本色=本光,自性光
註6;藏文;协巴=心智=知,也作智慧。此处统一用【心智】
註7;藏文;日巴;此处统一用【明觉】
註8;展现=心念放射,看=视察,外无可资展现之处,内无展现之者
註9;朗炯=自生或天成或天生
註10;藏文;朗日;直译=自明或自觉,或用自证,此处且用【本觉】
註11;藏文;【协日】是协巴与日巴的前二字,此处统一用【明智】
註12;珍日=念觉=正念觉知?
註13;住于非胜寻常家堡时=没有奇特好坏寻常的自家堡。
註14;身外寻身何能见此身
註15;心性有觉。空而全明晰,此觉=明觉,心性有明觉或灵明觉知,是空或通透的,怎么都明晰    
註16;顽空或无有生物之空
註17;虚空亦不能表诠心之真实情况或心之真义,只是一时用来表诠心性的某一部分时采用的象征比喻
註18;心性光辉或光泽清清明明,明明晰晰,明明朗朗,不分贤愚皆能悟
註19;洞见,洞然之见,透彻地观见,或作裸见,赤裸见
另註;三时一起;此句或许是指三时为一时,也就是无时。有待诸贤者指正,其他文句亦同。


基于自己的喜爱,尽量依原文直接试着翻译出来,也提供诸位同门对照着看看,若有错失,三根空行前忏悔
                                                  浯洲具桑千之名者编译于金碧山房之中2010,07,04

大手印大圓滿雙運修持所需之修誦儀軌

大手印大圓滿雙運修持所需之修誦儀軌

分類:密乘大圓滿
2011/08/02 16:46
大悲觀世音教授-大手印大圓滿雙運修持所需之修誦儀軌
究竟解脫之勝道。

頂禮並皈依:上師、三寶無別的大悲觀世音,祈請加持自心
大悲觀世音教授-修持次第之誦儀如下,略分:
前行 正行 結行三部份
首先前行
轉心四法以淨心續
觀暇滿難得
具足順緣能成究竟樂
此暇滿身得獲極艱難
獲此難得具義易壞時
暇滿具義於此恆精勸
觀壽命無常
外器世間無常變異壞
世間有情生命壽無常
有為諸法剎那剎那滅
一切無常於心應確信
觀業報因果
一切諸法由因緣而起
故由黑白善惡之業因
無欺之果痛苦快樂生
深信因果精勸於取捨
觀輪迴痛苦
三塗惡趣痛苦極難忍
天人喜樂無常變異劇
輪迴此處即是痛苦獄
如是知矣應修解脫道
如上心中應確信轉心四種思惟

不共四內前行:
首先清楚觀想皈依供養境
自身頂輪蓮花月輪上
根本傳承上師及三寶
總攝為一觀為阿彌陀
尊身紅色相好為莊嚴
一面二臂持缽結定印
著三法衣金剛跏跌坐
尊前我等無餘有情眾
虔信慈悲皈依及發心
淨障積資之行精進持
種種業相迷惑之自相
無間輪迴三界有情眾
三苦輪迴能令平息者
無欺皈境聖眾我皈依

道之勝要:
發心
恆時或暫痛苦大海中
沉淪眾生為發無量悲
為度彼等我依無上之
殊勝要道恆常精進修
如上盡力累積皈依發心文次數,心中生起清淨之皈依與發心

積聚順緣資糧:
獻曼達
己身善根財富諸受用
須彌四洲稀有諸珍寶
真實獻供意緣所化現
以意緣取供養彌陀佛
為利我故慈悲而納受
累積曼達次數文
大地遍塗香水花錦簇
須彌四大部洲日月嚴
緣想諸佛淨土而獻供
普願眾生受用清淨土

懺悔違緣惡業
自他一切有情盡無餘
無始時來直至現在間
所積一切惡業與障礙
具足四力之門行懺悔
懺悔唸誦六字大明故
三寶總具阿彌陀佛之
身中流注如乳之甘露
由梵穴入充滿於全身
一切罪障宛若黑墨汁
由己下門足心沛然出
入地供養閰羅死主饜
極饜足已添壽贖身命
自身轉成無垢淨水晶
懺悔方法之心要:
唸誦六字明

能引入加持之上師瑜珈,虔誠悲切唸誦轉變自心之祈請文
三寶總集上師阿彌陀
專注虔誠悲切而祈請
我等世俗散心轉於法
一切相聲清淨本尊咒
祈請加持了悟大手印
任運圓成境相悉清淨
加持證得勝共之成就
唸蓮師咒
最後觀想皈依境融入自身接受灌頂
上師三寶總集阿彌陀
化光融入自身無二別
自身三門上師身語意
無二無別如水乳交融
如是盡得灌頂與加持
如上觀想

正行:
修持生圓二次第
自身剎現尊勝觀世音
諸佛總攝大悲之體性
度化有情大悲觀世音
身色白晳一面微笑容
白色蓮花寛廣月輪上
雙足金剛跏趺而安住
四臂首對合掌持寶珠
後二水晶念珠白蓮持
絲綢珍寶報身莊嚴飾
上身披著鹿皮之獸衣
心間六瓣白色蓮花上
中心啥字六瓣六字明
咒字站立剎那放光明
啥字不動六字向右旋
由彼放光照耀於十方
供養十方一切佛菩薩
悉皆化為大悲觀世音
如雨飄降融入我身中
復次六字明咒光綻放
淨化六道有情諸罪障
一切化為大悲觀世音
此起彼落皆誦六字明
外器世間化為極樂境
念慮皆為覺空智慧境
如教典所述唸誦六字大明咒,修止觀與生圓次第雙運,不離本尊、咒語、智慧自在而觀修。
如同教授中所述,於覺受之次第不應希懼、喜厭、貪執。善巧於身心之鬆緩要點。於任何顯現不破不立,於其上不造作地自然安住為要。此為除遣障礙之要點。結行行儀與禪定融合,有時練習觀照空性與無實。

提昇覺受、證悟之法:
觀想皈依處總集上師阿彌陀佛於頂上,虔誠淨信懇切祈請;勸修上師瑜珈,努力於積資淨障之淨行。
特別是從心底猛力地修學慈悲與菩提心,配合呼吸進出觀想修持自他苦樂文換。
口誦:
樂時回向諸喜樂
普願利樂遍虛空
苦時荷擔眾生苦
普願苦海悉枯竭
如上念誦,應以各種善巧努力做回向清淨的行持。

如上祈請文盡力多誦,專心觀想心、氣,呼「呸」:觀想心識上升,入阿彌陀佛心中。
此際修學時,呼「嘎」:觀想心識下降。
如是觀修百次、二十一次,直至頗瓦徵兆現起。最後,甚麼都不想安住於大手印大圓滿見之修持。緣起要之故,稍微修持長壽法。臨終時,現在之身體、財物、親眷朋友等,悉皆供養上師、三寶、阿彌陀佛。然後,希欲為利益一切有情故,求生極樂世界。此外應由其他教授,了知中陰之修持。

長壽法:
em ma ho
圓滿佛陀無量光
大悲觀音大勢至
諸佛菩薩無量眾
我以虔心敬祈請
祈賜長壽之成就
嗡 阿彌爹哇阿佑 悉地吽
om amtiwa ahyu siddhi hung
如上唸誦多次
頂上阿彌陀佛融光中
化成無死甘露之體性
由梵穴入充滿於全身
沆與十字金剛封於頂
願證無量壽佛之果位
最後收攝次第與回向、發願文

輪涅諸法本源自清淨
萬物皆為本尊之壇城
無緣法界境中悉圓滿
安住於無造作之心性中
復次外相聲音及智慧
悉為觀自在之身語意
後得諸行悉成資糧海
如上,一切後得之行為,不退轉、不無意義,而努力於有義利之行。
以此自他聖者及眾生
三世所積一切諸善業
如同往昔諸佛及菩薩
發菩提心善念而回向
如是為利有情我回向
願我從今生生世世中
具暇滿寶得遇善知識
如理善巧清淨修佛法
空性見以及慈與悲
菩提心修道諸次第
無誤如是於心得自在
於利他行恆時精進修
凡諸於我讚嘆與結緣
特是無邊有情悉無餘
長壽無餘喜樂於法行
未來往生大樂之淨土
究竟解脫果位願證得
此大悲觀世音教授之修持次第唸誦儀軌-究竟解脫之勝道,乃為具信、欲求利益之弟子們,講授大悲觀音印圓雙運之教授時,應某些發心清淨弟子之請求,復因此教法修持次第所必需的修誦儀軌前未及見。設若已有,為方便修持此法之弟子,容易修持及獲大利故,以正文講持為主,融合先賢聖者之語加持,其他必須的部份由我添補而成此儀軌。略知法義於法不退信心名為慈囊之說法者所作,願佛法宏揚,廣大利益有情。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

分類:心氣之道
2011/08/02 16:50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外一章)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为王弘愿阿闍黎著述,发表于民国期间的《密教讲习录》期刊上。

     《密教讲习录》是唐密返哺中华的重要标志,共发行五十多期,可惜现在此套丛书已大部分遗
失,只是在部分图书馆存有一两册孤本。
  前年我趁闲暇无事,去本市图书馆借阅《密教讲习录》一册,见此妙文心生欢喜,于是化
了几天时间抄录了一份,回家将全文输入电脑加以整理。因为此文涉及密教事相实修的内容,
所以考虑再三是否适合在网上发布。念及当年王法师印刷发行《密教讲习录》,其目的应在于
将密法广为流通,所以将之在网上发布应该不违其初衷。
  阿字观法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却是诸法成就之根本。切莫以其简单而轻视之。今人喜欢
外表包装的豪华的“密法”,似乎仪轨、观想越复杂的法成就越高。其实不知大道至简。一切
的法都是从阿字观而出,每部诸尊法只是从阿字法性中提取一部加以显彰,证此阿字即证胎藏
界秘旨。密教三部重要经典之《大日经》,就是详述“阿字本不生”之理。
阿字觀用心口訣淺釋(潮安王弘願述)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8bc260100bqf4.html
阿字,所觀之法也。觀,能觀之心也。阿字為法身如來種子;為一切眾生本覺;故密教兩部大經,皆詮此一字。不空三藏遺告弟子曰:本尊大印,了法不生。成就大覺,如指諸掌。了法不生,即阿字觀也。心觀阿字,能所雙忘,觀相頓絕;始本合一,冥本不生。故曰阿字觀也。吾師天縱大僧正密教綱要曰:密教之觀行,廣有漫供灌頂四種五種之大法等。略有別行十八道七支五支等。其數甚多;然皆阿字觀之廣略而已。一切印明,無有出於阿字外者也。三劫十地因位之行人,以此觀而圓滿因行。果位之如來,以此觀而滿足化人之事業。故阿字觀為密教之總持。用心者,總證此阿字本不生觀之用心也。口訣者,親受之師口之妙法門也。
檜尾記
此口訣為實惠和尚所記;言檜尾者,實惠和尚初居檜尾時之所記;故曰檜尾記也。和尚,日本讃岐多度郡人,俗姓佐伯氏,幼慧,勤學。聞一知十,出語常驚大儒。負笈南都,入大安寺;師事泰基法師,學唯識,盡其奧;稱碩學。弘法大師自唐歸朝,和尚從聞三密之教,即身成佛之深理,悟解精邃,唯大師亦重其為金剛大器也。年二十五歲,受金胎兩部灌頂;傳密法極意,及一切儀軌印契口傳;授傳法阿闍梨位。為日本第二之阿闍梨。既又授唯授一人之秘法。大師入定,附囑東寺。御遺告云:我滅度,諸弟子依實惠受教;吾道興,專在於此大德。以真言為本宗,以顯教為末教。(中略)一大藏事,一向付此大德。和尚補東寺長者,修法如響,為朝廷禮重。又建觀心寺于河內國錦部郡檜尾山。此寺為役小角創立;大師嘗于此入定也。師嘗任少僧都,世稱檜尾僧都。
先欲觀此字者,天井四方,強不迫處。
此示禪觀之室也。大日經疏云:阿練若處,或獨一無侶,或二三人;于寺外造小房等。今言天井四方強不迫處者,即此等小房之位置選擇法也。阿練若,梵語,此翻閒靜處。
不暗不明坐。暗,妄念起。明,心散亂。夜,燈風,挑火向後。
夜燈風者,夜應點燈,而須避風吹動也。挑火向後,不宜太明歟。
座敷蒲團。結跏趺坐,或半跏坐。
敷原在團下。此書雖用漢文,而多帶日本語法;動詞多在句末;略移位次,以便學者。後多仿此。無畏三藏禪要云:端身正住,半跏,以右押左;不須結全跏,全跏則多痛。若心緣痛境,即難得定。若先來全跏坐得者,最為妙也。吾師天縱大僧正曰:結跏趺坐者,佛坐。半跏趺坐者,菩薩坐。淺略釋:佛住大寂定,故跏趺坐。菩薩給事佛,以立易故;半跏趺坐。其實則安住真如實相,不轉不變者,結跏趺坐也。本體不變,而隨緣發現者,半跏趺坐也。
法界定印結。
權田大僧正曰:法界定印者,佛部定印也。自然仰合二手,垂于丹田。其印義:法界萬有之體性為六大。亦曰五大;五大六大,開合不同,其實無別也。左之五指,表眾生界五大。右五指,表佛界五大。左下右上者,佛界在上,眾生界在上也。兩手重累四指,而二空相附屬者,表佛界六大、眾生界六大,融涉不二義也。六大無礙常瑜伽之義,此印顯之。定印,故自然置諸臍下丹田。
眼不開不閉。開,散動。閉,沉眠。唯細見不瞬。而兩方瞳,可守鼻柱。
沉眠原作眠沉。無畏三藏禪要云:莫緣外境,安坐訖,然可直頭平望。彼所謂望者,即守鼻柱也。鼻柱,即鼻端也。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云:住意于鼻端微細金剛大柱,即指此也。賴瑜阿闍梨曰:初心行者,難直觀內心;故當鼻端之程,假觀圓明也。
舌附齶,息自靜也。腰不反不伏。直坐;助脈道也。血脈道差,病起;又心狂亂。
附原作付,蓋日本此字通用也。齶與齶同;齦也。無畏三藏禪要云:調氣者,先想入息,從自身中一一支節筋脈,亦皆流注,然後從口徐徐而出,又想此氣,色白如雪,潤澤如乳,仍須知其所至遠近,復還徐徐從鼻而入,還令遍身中,乃至筋脈,悉令周遍;各令至三。作此調息,令身無患冷熱風等,悉皆安適,然後學定。無盡莊嚴藏次第云:若心散動,住數息觀;是有三義。注云:一者止粗息。二者寂散心。三者調身體。……端身正念,住大觀;從之至於證菩提心,為凝心定。宗祖興教大師沙汰云:數息觀,依深秘義,鎫字觀也。息,其體水性也。下從臍輪出。對五輪時,臍輪對水輪也。入觀,身、息、心,三能定也。本師云:若依大日經宗,可觀阿字門。大日經疏云:行者當坐時,少屈其頭。低咽,當不令太曲,又不太直。惠照禪策云:師云:令脊骨相當;不太直,不太曲,亦不脅聳。以令血脈道無差為吉也。
如此用心。
此句結上生下:言欲入觀時,調息坐法,當如此用心。下文乃言入阿字觀之前方便也。
先金剛合掌,唱五大願。
原唱字在末。兩掌相合,十指初分相交,為金剛合掌。其義者,以左手行者之五大,入右手本尊之五大,以右手本尊之五大,加左手行者之五大。即生佛不二;迷悟一際;入我我入義也。五大願可如禪要唱之。無畏禪要云:弟子某甲,始從今身,乃至當坐菩提道場;誓願發無上大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誓願集。法門無邊誓願學。如來無邊誓願仕。無上佛道誓願成。今所發心,復當遠離我法二執,顯明本覺真如。平等正智現前;得善巧智;具足圓滿普賢之心。唯願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證知我等,至心懺悔。惠照禪策云:我法二相者,不知念念自心,即蓮日兩部圓壇;妄思凡夫迷情心品。不覺平生言聲,全三部五部真言;迷為惡趣沉淪口業。此即為我相。雖修阿字,而能所觀相未亡;未得不生金剛智。此法相也。亡絕是二相。顯明秘密本覺真如;即是智月理蓮也。
復誦胎五字明百遍。
原誦字在遍下。胎者,胎藏也。即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之曼荼羅也。五字明者,滿足一切智智之五字明也。其文曰:阿味囉吽欠(。源出大日經。大日經曰:爾時毗盧遮那如來,又復住於降伏四魔,金剛戲三昧;說降伏四魔,解脫六趣,滿足一切智智金剛字句。南麼三曼多勃陀喃。阿味囉吽欠。疏云:阿是行,所謂本不生行也。旁二點,是淨除義;以此業能降伏四魔,除一切苦也。味是縛義,加上畫是無縛三味,即不思義解脫也。囉是淨六根義。由六根淨故無塵也。吽有三義,即如來之解脫也。修行除障故而三解脫,而住大空。欠者,大空也。大日經又云:時佛入於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於是世尊複告執金剛菩薩言;我覺本不生。出於語言道。諸過得解脫。遠離於因緣。知空等虛空。是此明之大義也。弘法大師即身成佛義云:阿字諸法本不生者,即是地大。嚩字離言說,謂之水大。清淨無垢塵者,是則囉字火大也。因業不可得者,訶字門風大也。等虛空者,欠字字相,即空大也。我覺者,識大。因位名識,果位謂智;智即覺故。此經號識為覺者,從強得名;因果之別,本末之異而已。此經偈約五佛三摩地作如是說。又金剛頂經云:諸法本不生。自性離言說。清淨無垢染。因業等虛空。此亦同大日經。百遍者,誦此真言一百零八徧也。
其後觀:先觀能詮字。次觀所詮理。
第二觀字原在字下。思字原在理下。此說觀法之大意。前文所云法界定印等,於此結之。
能詮字者,自身胸中有月輪,如秋夜月晴。其中有阿字。
大日經義釋云:凡夫胸中有干栗馱心。有一肉團,體有八分,狀如蓮華。金剛頂宗,觀此肉團為月;上觀八葉蓮華。干栗馱梵語,翻曰非情心。芬荼利,蓮也。秋夜月晴者,秋夜晴朗無翳,則月明朗也。
阿字,月輪種子。月輪阿字光。月輪與阿字全一也。胸中觀之,自身成阿字;阿字即自心也。
阿字,身心本體;故為月輪種子。月輪,阿字之光;故月輪與阿字全一也。蓮華部心軌曰:藏性本無染,清淨無瑕穢。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諸佛皆告言:汝心本如是。為客塵所翳,菩提心為淨。汝觀淨月輪,得證菩提心。大日經曰:修行諸菩薩,阿字為自身,內外悉同等。故胸中觀之,自身為阿字;阿字即自心也。自身成阿字,則自身成毗盧遮那佛。阿字即自心,則自心為一切佛心也。
如是心境不二,而緣慮亡絕。
心者,能觀行者之心也。境者,所觀之月阿也。能觀之心外,更無所觀之法。故入此門者,速亡能所;於念念之心,證本不生之心蓮心月。心蓮開敷,心月圓淨,見兩部曼荼羅界會諸尊聖眾也。大日經疏曰:一切心者,即阿字也。又曰:以不生故,則無能所之異。緣慮亡絕之深旨也。
月輪自性清淨故,能除貪欲垢。月輪清涼故,去嗔恚熱。月輪光明故,照愚癡闇。如此,三毒自然清淨,離散,湛然;自苦事無之。
菩提心論曰: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我見自心,形如月輪。此引金剛頂經證心之為月輪也。又曰: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份淨性,眾行皆備,其體極微妙,乃至輪回六趣,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無畏三藏禪要云:即此自性清淨心,以三義故,猶如於月:一者自性清淨義,離貪欲垢故。二者:清涼義,離嗔熱惱故。三者光明義,離愚癡闇故。又月是四大所成,究竟壞去;是以月,世人共見,取以為喻,令其悟入。行者久久作此觀,觀習成就,不須延促,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得,猶如虛空;亦莫作空解。以無念等故,說如虛空;非謂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臥,作意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罣礙;一切妄想,貪嗔癡等一切煩惱,不假斷除,自然不起;性常清淨。離散者,清淨之用也。湛然者,清淨之體也。三毒既清淨離散,則業因感果之相,亦不可得也。
入此觀者,得安樂;離世間苦惱;是名解脫。
世間苦,即上文所言苦事,即三界苦果也。惱,三毒煩惱也。大日經疏:菩薩住此道時,從妄想因緣,所有煩惱業苦,皆悉清淨除滅;得安樂住此觀。守護經等具出五種三昧:何等為五?一者刹那三昧;謂觀月輪,刹那刹那,暫時相應,尋複還失。二者微塵三昧:謂於三昧少分相應。譬如有人不識蜜味,得微塵許,在其舌根,愛樂安樂,都忘饑渴疾病之念;但更專心希求多得。此三昧心亦複如是;少分相應,悉忘一切煩惱饑渴;心得安樂,轉更求之,禪要謂之流注。三者漸現三昧:謂由少得愛樂安樂,漸漸增現,身毛皆豎,悲泣流淚;如黑物中見一白縷;此亦如是,此亦如是,由觀月輪,得少分住,於無明闇煩惱之中,見少定心,微分顯現。禪要謂之甜美。四者起伏三昧:謂觀行未純,或起或滅,如秤低昂;觀成惑滅。觀失惑生。禪要謂之摧散。五者安住三昧:由前四定,心得安住;悉能守護一切善法,增長新善;身心安樂,如盛夏中,遠涉砂磧,極渴日久,忽得雪山清冷美水;所有熱渴,憂苦皆除;此亦如是,得此三昧,業惑苦惱,一切皆遣;是為無上菩提芽生。禪要謂之明鏡心也。菩提心論曰:當觀圓明淨識:若纔見者,則名見真勝義諦。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地。經之起伏三昧,即論之纔見位。經之安住三昧,即論之初地常見位也。無畏禪要云:所以名初地者,為以證此法,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大喜悅,是故初地名曰歡喜。故曰得安樂也。
何況觀達,于生死可自在;是為即身成佛。
生死自在者,於生死無去來今相。此即阿字本不生不滅體;此即毗盧遮那平等智體;是即身成覺之人也。
始一肘量月輪分齊觀。
阿字秘釋瑜云:一肘即十六指量;即八寸也。疏五云:凡一切量法,皆用大母指上節側而相撚;是其正數也。大母指側即五分也。五分十六合之,即八寸也。即胸中蓮月俱八寸量觀之也。蓮一肘十六指,即表胎八葉八金剛。月一肘十六指是顯金十六大菩薩。二界十六,即統微塵數諸尊。胎,謂胎藏;胎藏曼荼羅雖有四重十三大院;而居中者為中台八葉院。法界標幟大蓮華王。其中如來一切世間最尊特身。外八葉者,寶幢,開敷華,阿彌陀,天鼓雷音四佛。普賢,文殊,觀音,彌勒,四菩薩也。八金剛者,馬頭金剛,大輪金剛,大笑金剛,步擲金剛,大威德金剛,降三世金剛,不動金剛,無能勝金剛也。金,金剛界曼荼羅。十六大菩薩者,薩王愛喜,為東方阿閦如來四親近大菩薩。寶光幢笑,為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大菩薩。法利因語,為西方觀自在王如來四親近大菩薩。業護牙拳,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大菩薩。二界十六即統數諸尊者,曼荼羅諸尊,互為主伴,一一尊遍法界,況此十六尊,為二界之上首,故統塵數諸尊也。
後漸漸舒,遍三千界;乃至法界宮。
此廣斂卷舒觀也。文雖不言斂觀,義實包含;其原蓋出於金剛頂瑜伽。金剛頂瑜伽,說五相成身觀。既觀成菩提心輪之後。諸佛教行者觀月輪有金剛。其金剛舒徧虛空法界,一切諸佛菩薩乃至六趣依正,皆在吾月輪金剛中;既複斂如自身,而自身成金剛;徧法界諸法,皆在吾身中也。如是入我我入故,自身成一切如來法身;速疾成佛。此雖說廣徧,而義實苞函。故曰廣斂卷舒觀也。三千世界,一切佛所化之世界也,法界宮者,法身如來所住處也。大日經疏曰:法界者,廣大金剛智體也。此智體者,所謂如來實相智身;以加持故,即是真實功德所莊嚴處;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宮也。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所謂摩醯首羅天宮;釋論云:第四禪五種那含住處,名淨居天,過是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曰大自在天王是也。今此宗明義,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名曰自在天王宮也。謂隨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不獨在三界之表也。無畏三藏禪要曰:行者應當安心靜住,莫緣一切諸境,假想一圓明,猶如淨月,去身四尺;當前對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圓滿具足,其色明朗,內外光潔,世無方比。初雖不見,久久精研,尋當徹見;已,即更觀察,漸引令廣,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滿三千大千世界。極令分明,將欲出觀,如是漸略,還同本相。初觀之時,如似於日,徧周之後,無複方圓。作是觀已;即便證得解脫一切蓋障三昧。此三昧者,名為地前三賢;依此漸進,徧周法界者,如經所說,名為初地。惠照禪策云:此初地者,橫平等之本初不生心地;即佛地也。不同顯教豎差別之初地也。
次所詮理者,此阿字有空、有、不生三義。
阿字為悉曇十二母韻最初之韻。此音為本生一切之梵語。大日經疏曰: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開口之音,皆有阿聲,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說,故為眾聲之母。又曰:阿字為一切字之種子。阿字,菩提心義。為一切字之先。弘法大師吽字義曰:阿字實義者有三義:謂不生義;空義;有義。如梵本阿字有本初聲;若有本初,則是因緣之法,故名為有。又阿字無生義。若法攬因緣成,則無有自性;是故為空。又不生義者,即是一實境界,即是中道。
空者,森羅萬法,皆無自性,是全空也。然依因緣假諦,現萬法曆然有之。譬如如意珠湛;七珍萬寶,而隨緣降;破玉,見中一物無之;雖然,隨緣生實非無。是以知空有全一體也;是云常住。常住,則不生不滅也;是名阿字大空當體極理。我等胸中觀此字,自然具足此三義;具此三義者,即大日法身也。
原本萬寶而下有如字。隨緣降下有寶字。如意珠上無如字。觀字原在此字之上。;畧移字次,使文義明確也。大日經疏云:從粗至細,去廣就略,乃至現在一念識,亦無住時。又從眾緣生故,即空即假即中。遠離一切戲論;至於本不生際。本不生際者,即是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即是阿字門。以心入阿字門故,當知一切法悉入阿字門也。吾師天縱大阿闍梨續弦秘曲釋之曰:自粗至細,總有五叚。一、自分叚之總至顯色等之分別。二、自顯形諸色至味觸法。三、自五塵至五蘊。四、去四蘊至識之一蘊。五、於其識蘊中,至一念之心。即以其此一念之妄心為觀境。此之妄心從緣生故,即假。緣生無性故,即空。此之有空即不二故,即中。此三諦者,阿字之有,空,不生三義;即阿字門。如天臺孤山等之判為真心可。然此心即汎爾所起之一念心,故如知禮等之謂為妄心亦可。吾密教之三諦,為阿字三義,此疏分明;勿以名稱之同而混於天臺。此之即空,標次之遠離一切戲論等文,為顯實之遮情,月輪質多心,金剛部般若也。即假者,自性清淨心干粟大蓮華,蓮華部解脫也。為表德實相。即中者,阿字也。不二也。佛部法身也。如一念之心;一切法皆入阿字門。是為觀成就也。弘願向讀此叚釋文,歎其精絕超絕,而勿混天臺一語,卻未能明白無疑;後讀宗祖興教大師阿字秘釋,始悟密教三諦之高天臺處。今敬錄以審學者。秘釋云:不二大乘三諦義:本者,中也。不者,空也。生者,有也。謂自他三密,事理諸法,法然互發生無量萬德,以與眾生;顯示過恒法門,以化群類;機感因緣,顯生非實生,是言生即是有諦也;此有非云假有,本有義;實有義也。空者,一切諸法,互相圓融攝入,無障無礙,猶如空;空即不義也,可知之。中者,如是空有二義,一時具足不相離故。常住者,阿字表德之義也。大涅槃經曰:佛乃常住。大日經疏曰:遍一切處者,謂大空也。空中之大,名為大空。三種悉地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秘密陀羅尼法曰:阿字意甚深:空寂之體,取之不可取,捨之不可捨;法之母,大灌頂,阿字是也。般若寺疏鈔曰:住阿字門義,亦是無相三昧也。此無相三昧,非他人所得,大覺世尊所得,故云大空也,大空為緣,得薩婆若果。
入此觀門行者,雖初心,生死輪回永絕;行住坐臥無離,皆是阿字觀也。易行易修,而速疾頓悟也。
弘法大師雜問答云:問:何教力深?何教力淺?答:顯淺,密深。略淺門者。教力劣故;頓不能引初心凡夫。深秘門者,法力勝故;此生令得超升佛位。惠照禪策云:言深秘門者,不改凡夫現在一念迷情,即示阿字不生心月;令行不行,令到不到。於是有信,僅觀一念念心,有金剛氣聲;佛光常圓融。凡情動心舉目,聲香味觸,雜染思慮,不可廢遣,不可認著,即得至大空性蓮,滿月明道,故云易行易修也。
若既坐達,非必半跏,法界定印;行住坐臥,悉阿字事思。
非必原作必非。跏作伽。弘法大師理觀啟白文云:在行在坐,觀智不離。有眠有覺,道場即變。
我等聲生起事,開口最初,從胸中生阿,而當喉齶舌齒唇出,此五處,五部諸佛說法聲。云喉舌唇時,胎藏三部也。
從胸中生阿原作胸中從生阿。云原在唇下。大日經疏云:復阿字,是開口聲也。若無阿聲,即不能開口。若不開者,一切字皆無。是故阿字為一切字種子。又云:從阿生一切語言之聲。當知此聲,表種種差別。既從本不生義而生,見彼生表之時,即解本不生也。是故聲出之時,理性顯。惠照禪策云:師云:經五處三內,阿聲轉無量音聲,表無量理性;即各各理性,生各各實相。能成神變加持不思議事。然統其妙用,即是不出三部五部性德也。胎藏三部,謂佛部,蓮華部,金剛部。金剛界加寶部,羯磨部;故為五部。弘法大師理觀啟白文曰:我口輪出,陀羅尼門;一一文字,成金色佛。周遍法界;等同虛空。各以本誓,以隨類音;演說正法。一切眾生,開示悟入,阿字門中。
如此知,徒事無之;惡口,兩舌,妄語,綺語,皆經五處三內出音,即大日如來海印三昧王真言也。此理不知,皆成惡業,墮惡趣,受諸苦。知與不知差別也。
如此知徒事無之,謂非徒知此理而無益也。大日經疏云:世人欲語時,咽口阿聲轉出,生善惡粗細等一切語言,愚人不解,聞此聲而生三毒。智者照知,於善惡一切語言,心無染著,但隨諸法實相。弘法大師聲字實相義曰:此是文字,於愚能著能受,發貪嗔癡等種種煩惱,具造十惡五逆等。于智則能觀因緣,不取不捨,能建立種種法界曼荼羅,作廣大佛事業;上供諸佛,下利眾生,自利利他,因茲圓滿。故曰能悟。又曰:此真言詮何物?能呼諸法實相,不謬不妄,故名真言。其真言云何呼諸法名?雖云真言無量差別,極彼根源,不出大日尊海印三昧王真言。彼真言王云何?金剛頂及大日經所說字輪字母等是也。彼字母者,梵書阿字乃至訶字等是。此阿字等,則法身如來一一名字密號也。乃至天龍鬼等,亦具此名;名之根本。法身為根源,從彼流出,稍轉為世流布言而已。若知真實義,則名真言。不知根源,名妄語。妄語則長夜受苦。真言則拔苦與樂。譬如藥毒,迷悟損益不同。
蓮華三昧經云:胸中兩部曼荼羅,坐列各下轉神變。其中西方無量壽如來,守說法談義德;常恒說法,其音自我口出,成聲塵解脫利益也。
列原作烈,引經為證也。大日經疏曰:佛從平等心地,開發無盡莊嚴大曼荼羅已,還用開發眾生平等心地無盡莊嚴大曼荼羅。夫曰開發,則是本有,而非加入。故無盡莊嚴大曼荼羅者,在眾生本有平等心中也。故曰胸中兩部曼荼羅。兩部,謂胎藏金剛界之無盡莊嚴大曼荼羅也。兩部曼荼羅者,從本在眾生心中,蓮華,滿月,金剛阿字,即此念念無盡莊嚴大曼荼羅集會聖眾,各各自說三密;故我等平生言語,經三內出時,是心蓮胎藏三部諸尊自受法樂之說法言音也。經五處出者,是心月金界五部諸尊自受法樂之說法言音也。于諸尊中,西方無量壽如來專主說法談義德,故曰:常恒說法。其音自我口出,成聲塵解脫利益也。下轉者,從果向因也。凡從果向因為下轉,從因向果為上轉。胎藏,下轉也,金剛界,上轉也。實兩部圓融。此主理性說,故曰坐列各下轉。神變者,加持之意也。惠照禪策云:上轉自利之功德,一念阿字,法爾滿足;故一一音聲陀羅尼之功德,專為下轉利他化用也。其義尤精。
然凡夫不知之,我語思;被封我物執情;恒沙萬德,無量密號名字功德,法門氣聲,只徒成惡趣業因,事誠可悲。
所謂知與不知差別也。我語思者,執一切如來神變加持陀羅尼為我語也。
是則自然道理陀羅尼,性海果分法門,本不生極理也。如海攝百川,一切善根,收此一字;故云海印三昧真言也。
此結海印義也。一字,謂阿字也。大日經疏云:輪,謂阿字門,此一字中,入一切字。入此一字於一切法,旋轉無礙也。華嚴經曰: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大集經曰:譬如閻浮提一切眾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為大海印。喻佛如來法身性海普現一切妙用之光也。
依之一度觀此字,勝讀誦八萬佛教同時功德。
原本勝讀誦三字,在八萬佛教同時下。興教大師秘釋云:三身唯說,阿字一法;諸經廣讃,此法眾德,聞名觸耳,眾罪氷消;唱聲見字,萬德云集。淺觀但信,直遊淨土。深修圓智,現證佛果。
廣略秘觀
以上略明禪觀大體,阿字能詮所詮畢。即是序分也。以下正示觀法秘要,正宗分也。有人謂自初全是檜尾僧都記大師口訣,吾謂不然,此處標明廣略秘觀;下文明書禦口云:可知禦口以下,乃是記大師口說,以前則先序用心之作法,因並補其所未及耳。此實惠阿闍梨之意也。如欲自首皆指為記大師口說,則此處橫標此四字,下文著禦口云何為?
御口云:真言觀門雖多途,取要不過廣略二觀。
御口者,尊稱也。日本人凡尊稱多用禦字;不似中國古人,此字惟皇家所獨。
先略觀者,大日經第一云:秘密主,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此文大日答金剛薩埵問知自心也。
此文句原作此文對大日金剛薩埵問大日知自心答給也:語涉費解,故稍易之;俾易明;給者,日本人之敬詞,凡對尊主必用之;亦非中華人所有也。大日經疏云:經云:秘密主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者,即是開示如來功德寶所也。如人雖聞寶藏,發意懃求,若不知其所在,無由進趣;故復指言,如上所明第一甚深微妙之法,乃至非一切智人則不能解者,此法從何處得耶?即是行者自心耳。若能如實觀察,了了證知。是名成菩提。其實不由他悟。不從他得。又云:此阿字,即是一切佛心也。惠照禪策曰:師云:今經所說自心者,即是眾生妄想心品也。是自心品,即阿字大空之性蓮智月不二曼荼羅一法界心也。是故不思議疏云:自心平等者,無妄想也。又自心者,妄想之自心也。平等者,妄想之自心本不生也。妄想之自心,即本不生大空位心月。自知之時,更無差別染著之相,是即如實知自心也。
疏七云:若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者,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經所說如實知自心者,見本不生際也。見本不生際,為一切智智。一切智智者,即大日也。
大日經疏曰:梵云薩婆若那,即是一切智智。釋論云:薩婆若多者,即一切智。一切謂名色等無量法門;各攝一切法。如是無量三四五六等,乃至阿僧祗法門,攝一切法。是一切法中,一相,異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緣,各各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種,盡徧知解;是名薩婆若;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非但以一切種遍知一法;亦知是法究竟實際常不壞相,不增不減,猶如金剛。如是自證之境,說者無言,觀者無見,不同手中庵摩勒果,可轉受他人也。若可以言語授人者,釋迦菩薩蒙定光授訣之時,即應成佛;何故俱修方便。是待無師自覺,方名佛耶。大日者,摩訶毗盧遮那佛;即法身佛也。毗盧遮那,為日之別名,如來慧光,世間惟日尚少分可喻,故加摩訶字;而譯言大日也。
故真言教即身成佛者,見本不生也。
惠照禪策曰:密教意:父母所生肉身,速成究竟圓滿佛體。是云即身成佛;亦名不轉肉身成佛。凡今宗深旨,六凡四聖肉身,即法身法爾妙色四曼三密莊嚴界會。是故嬋娟相貌,無生來執所。蕭散塚間,無死去著相。生老病死,並是阿字大空密嚴佛土。本有常住,性相曆然。不轉肉身妙理,即如斯矣。
本不生際者,一切諸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本有常住也。煩惱,本不生煩惱;菩提,本不生菩提也。如此知名一切智智。
大日經疏云:此阿字即有圓明之照也。將行者染欲之心,與真實慧心,而相和合;同於真而共一昧也。將行者染欲之心,與真實慧心,而相和合;同於真而共一昧也。如是觀心者,即是如來。大師梵綱經開題曰:三毒五逆,自心佛之密號名字。秘釋瑜云:貪愛等染心,與信慧等淨心,無礙涉入;故妄染舉體,即為不生圓德。本師大僧正天縱大和尚理趣經略詮概論,論此理最精透;文繁不引;需者檢閱。
然我等生滅去來,當眼易知;不生不滅,所不知也。如此諸法,本來不生不滅義,顯教盛談之。故此不生不滅名言,不密教不共讀。
不密教之不字作非字觀,最易明晰。
然今密教規模者所不及:凡夫見聞覺知,直顯不生不滅體;種子,三摩耶形,今見知之,令修之,是顯教都所不知也。
直顯原在體字下。大日經疏曰:三昧耶,平等義;本誓義;除障義;警覺義也。曼荼羅諸尊所持標幟,如金剛,刀,劍,輪,寶,蓮花之類;是謂三摩耶形。
所言本不生體者,種子,阿字。三摩耶形,八葉蓮華。此八葉蓮華者,大日經所說干栗馱心也。干栗馱心者,即是眾生八分肉團也。
大日經疏云:此心之處,即是凡夫肉心,最在於中,是干栗馱心也。義釋云:凡夫胸中有干栗馱心,有一肉團,有八分等。干栗馱譯云處中心,法界一實理性也。此呼云心;即性義也。又翻曰草木心,顯諸法色性,非慮知心也。
同疏五云:內心妙白蓮者,此是眾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華秘密標幟。華台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此蓮華台,是實相自然智慧。蓮華葉者,是大悲也。正以此藏為大悲胎藏曼荼羅之體。
芬陀利梵語,此譯云蓮。標幟者,八葉中台,即顯示胎藏九尊三摩耶性德不思議妙形也。心蓮華之華台,即大日普門三摩耶形也。八葉,四佛四菩薩三摩耶形也。中台八葉,即法佛法爾智悲之二翼,胎藏一曼荼羅之本體也。
其餘三重,是從此自證功德,流出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
胎藏曼荼羅,中心為中台八葉院,即上文所說內心妙白蓮也。第二重為觀音院;金剛手院;遍智院;五大院。第三重為文殊院;除蓋障院;虛空藏院;地藏院。第四重為釋迦牟尼及外金剛部諸天也。中台不計,故曰其餘三重也。曼荼羅義曰輪圓具足,十界圓備;其皆佛心所流出;故曰是從此自證功德流出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善知識,是曼荼羅中佛至天鬼都名也。
此曼荼羅極少之量,齊十六指;大則無限也。
曼荼羅本體,只在一肘十六指量之心蓮華。大時,法界宮皆四重曼荼羅。故云大則無限也。
今此文內心妙白蓮者,此是眾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華之干栗馱心也。
此大師證疏之釋經,而指明其為行者之心也。
此心蓮可觀也。
此殷勤勸策也。
其觀想樣,心中可觀有八葉蓮華。蓮華形,如世間蓮華計可觀也。八葉蓮華者,干栗馱心是也。
如字原在世間下。此蓮華觀。
質多心住此蓮華。此二心暫時不離故,蓮華上可觀月輪。
此月輪觀也。梵云質多,此翻慮知。即眾生日用攀緣塵境之心也。菩提心論說:眾生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心質,即干栗馱心,心蓮也。淨性者,質多心;心月也。
月輪者,質多心也。質多心形,實如月輪形也。
阿字禪策云:月輪稱號,有當體譬喻二義。譬喻義:智心照德,比世月為名。此義非秘教深旨。當體義:胸中慮知心形,實團圓,常住大空位;素光照法界。故名月輪。更不假世名。此實義也。蓮華二義准知。
月輪形,圓形事,如比精珠等。又蓮華種子,阿字也。故月輪中可觀阿字
菩提心論云:八葉白蓮一肘間,炳現阿字素光色。賴瑜阿闍梨秘釋云:心蓮華,胎藏;理也。一肘者,月輪量也。即金剛;智也。智依理起,故蓮上觀月也。阿字,理智冥合,不二總體也。素光色,白色;即阿字色也。眾色本故。又按:此觀有二法:月輪中有蓮花,此金剛界之曼荼羅也。蓮花上有月輪,此胎藏法之曼荼羅也。
阿字形,如常書形,廻四方可有也。常書,是一方計也。上下無其形。一切梵字形四方事。以阿字可准知之。
惠照阿闍梨阿字禪策云:凡行者依身,實五輪相貌;全阿字之五大五智金剛性相也。然亦如疏十六云:然此字形體亦方也;觀此字正方,而作金剛之色,遍滿行者之肉身。即行者舉體全是方形阿字性相。觀此時,行者從左右腰至兩肩,其形體即方形也。頭即阿字之點形也;疏十二云:觀字點為行者頭,余為身分四支。今言阿字方形者即是也。弘願謹案疏之原文,肉身本作內身,又阿字有點;應作闇字,疏十二之所說正是闇字也。本師多聞院大僧正告示云:阿字形四方面事:四方面共平等可觀阿字形。所有梵字皆爾。雖然,初心行者,可觀一方面;何者?難觀故也。熟達自然可成就四方觀也。如是,則廻字當作周匝義解。
今此阿字蓮華月輪之中;若蓮華計觀。若蓮華月輪觀。若蓮華阿字可觀。可任行者意也。
此言觀法可隨意樂詳略。
月輪勢一肘也;不可減此量。
又付此略觀有二樣:一,先一肘觀八葉蓮華。如此,彼此相對曆然觀之。其後,前一肘所觀蓮花,可召入自身中。是如常入我我入觀也。
入我者,佛身口意三密入我身口意三業也。我入者,我身口意三業入佛身口意三密也。是為密教秘要觀門。
一,先前一肘觀蓮華。觀念無退轉;經年月勤修之。所觀蓮華等,閉目見程,觀後,自身可召入之。
蓮華等,等月輪阿字也。月輪阿字可同觀也。閉目見程者,閉目間觀見蓮華之程度也。觀後者,閉目觀見蓮華之後也。自身召入者,召入蓮華於自心月輪也。此叚與前叚意同,不過前叚一坐之間,自始已作入我我入觀。此則蓮華觀成後,乃作入我我入觀耳。大日經疏云:先觀本尊心上圓明淨鏡,淨無比中,有種子字,一心正觀此種子字,即是誦彼字也。從此得見其心。又見己身如本尊體相,在佛心中。若觀自心上圓明,亦是如來本尊在中。如是輾轉相現,不相妨礙,平等清淨,離諸分別。名見菩提之心;為初成佛等子也。所言不相妨礙,為地前影成就位。平等清淨已下,初地佛樹牙生位也。
問:此阿字蓮華者,顯本不生際實體事也。作此觀時,此種子,三形,義理,觀之乎?口云:觀法時,別不思維義理,唯其形色,如法曆然觀之計也。
顯字原在體字下。此所謂行起解絕也。有空等一切義趣,已寓於月蓮阿字中,圓明性上,法爾本有;觀成智顯。禪觀中妄思惟是等義理,則其心難成無相空寂心月。故當一心注觀本尊月蓮阿形色,口誦本尊素光之阿字;此外更不可有他念也。
又云:此阿字世間多書置之。故人輕之,常事樣思。是大僻按也
大日經疏云:悉曇字母,童皆亦誦持。而今此真言門,所獨成秘密者,以真實義所加持耳。若知真言是諸佛如來加持書寫文字,是諸如來一切智智,一切如來自福智力,自願智力,一切法界力,隨順眾生,如其種類,開示真言教法者,則自無此僻按矣。故經云:謂諸真言,真言法爾故。
此阿字,即淨菩提心實體,即身成佛肝心者也。
興教大師菩提心論釋曰:夫此阿者,不二平等,徧一切處,無盡莊嚴,本地法身;佛頂遍照種子真言。法界體性大菩提心是也。身語意密,本有平等,聲字實相,湛寂凝然。不二三大,無有數量,一如萬德,塵滴非喻。各住自性,鎮說三平等之妙法。同趨化他,常現五秘密之神通。既非緣起假諦,誰言理性識變。顯教真如之能生;權乘實理之所依;只此阿字也。一切諸字母,一切諸佛師,一切真言王,一切理智王,一切定慧本,一切功德源,又是此阿。
以上略觀畢。
次廣觀者:義釋云:若行者見一切從緣起法,皆是毗盧遮那法界身,爾時十方通同為一佛國;是名究竟淨菩提心。
大日經義釋,大日經疏之異本也。與疏大同小異。其書共十四卷,為日本慈覺大師從唐攜回者,故台密以義釋為主。
今此釋意,對一切緣起諸法,皆照毗盧遮那法身。
大日經疏云:入阿字門一念法界,是毗盧遮那三昧也。
其故一切諸法,不出色心二法;色心二法,即是六大也。六大,即是毗盧遮那也。
大日經疏云: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從本際以來,常是毗盧遮那平等智身。興教大師五輪九字秘釋引而釋之曰:色者,色蘊;開為五輪。心者,識大;合為四蘊。是則六大法身法界體性智。大師即身成佛義云:六大為能生,四法身三世間為所生;此所生法,上達法身,下及六道,雖粗細有隔,大小有差,然猶不出六大;故佛說六大為法界體性。諸顯教中,以四大等為非情,密教則說為如來三摩耶身。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即同;色即心;心即色,無障無礙。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智;無礙自在。雖有能所二生,都絕能所。法爾道理,有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號。執常途淺略義,不可作種種戲論。如是六大法界體性所成之身,無障無礙,互相涉入相應,常住不變,同住實際;故頌曰六大無礙常瑜伽。此義明六大為法界體性毗盧遮那法身之理,最為透切明備也。
爾時十方通同為一佛國者,既押一切緣起諸法,直照毗盧遮那法身。故十方淨土,六道穢所,無有差別,同一法界宮也。
菩提心論云:此觀若成,十方國土,若淨若穢;六道含識,三乘行位;及三世國土成壞;眾生業差別;菩薩因地行相;三世諸佛;悉於中現。證本尊身,滿足普賢一切行願。
心靜時住略觀;散亂時可住廣觀。此二觀門,是極秘也。
此示廣略二觀用時也。大日經疏云:是故秘密主:真言門菩薩等欲見諸佛者,謂欲見一切佛淨法身也。欲供養者,謂遊一切佛刹,供養承事修行之。欲證發菩提心者,謂證菩提,令心淨也。欲與諸菩薩同會者,謂與那羅延菩薩等共一處,受現法樂也。欲利眾生者。謂如毗盧遮那,常為一切眾生作大佛事,種種成就之也。欲求悉地者,此中最上成就,所謂佛身尚可疾得;況餘成就耶。欲求一切智智者,然此阿字門,一切義利,無不成辨,以要言之,欲求一切智智,亦決定得也。此諸佛心勤而修之者,佛言如上所列之事,汝欲求者,更無他術;但當勤修此阿字之門也。是故大師曰:此二觀門,是極秘也。
行住坐臥,無懈精進修行,速可開顯淨菩提心者也。已上秘觀也。
釋不思議大日經疏云:欲睡眠時,出入息中,以用種子字在其中也。何以故。睡眠自作本尊三昧睡故。本尊息即是真言故。若如是睡者,塵砂三昧,從睡得故。眠覺不離佛海故。此人即是金剛法界宮中人也。大師理趣啟白文云:在行在坐,觀智不離。在眠在覺,道場即變。大日密印品云:身分舉動住止,應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轉眾多言說,應知皆是真言。
諸佛功德無邊量    一念阿字悉圓滿
回此功德施群生    自然普徧成刹那

金剛佛子王弘願 那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