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3年8月31日星期六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

分類:心氣之道
2011/08/02 16:50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外一章)
《阿字观用心口诀浅释》为王弘愿阿闍黎著述,发表于民国期间的《密教讲习录》期刊上。

     《密教讲习录》是唐密返哺中华的重要标志,共发行五十多期,可惜现在此套丛书已大部分遗
失,只是在部分图书馆存有一两册孤本。
  前年我趁闲暇无事,去本市图书馆借阅《密教讲习录》一册,见此妙文心生欢喜,于是化
了几天时间抄录了一份,回家将全文输入电脑加以整理。因为此文涉及密教事相实修的内容,
所以考虑再三是否适合在网上发布。念及当年王法师印刷发行《密教讲习录》,其目的应在于
将密法广为流通,所以将之在网上发布应该不违其初衷。
  阿字观法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却是诸法成就之根本。切莫以其简单而轻视之。今人喜欢
外表包装的豪华的“密法”,似乎仪轨、观想越复杂的法成就越高。其实不知大道至简。一切
的法都是从阿字观而出,每部诸尊法只是从阿字法性中提取一部加以显彰,证此阿字即证胎藏
界秘旨。密教三部重要经典之《大日经》,就是详述“阿字本不生”之理。
阿字觀用心口訣淺釋(潮安王弘願述)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88bc260100bqf4.html
阿字,所觀之法也。觀,能觀之心也。阿字為法身如來種子;為一切眾生本覺;故密教兩部大經,皆詮此一字。不空三藏遺告弟子曰:本尊大印,了法不生。成就大覺,如指諸掌。了法不生,即阿字觀也。心觀阿字,能所雙忘,觀相頓絕;始本合一,冥本不生。故曰阿字觀也。吾師天縱大僧正密教綱要曰:密教之觀行,廣有漫供灌頂四種五種之大法等。略有別行十八道七支五支等。其數甚多;然皆阿字觀之廣略而已。一切印明,無有出於阿字外者也。三劫十地因位之行人,以此觀而圓滿因行。果位之如來,以此觀而滿足化人之事業。故阿字觀為密教之總持。用心者,總證此阿字本不生觀之用心也。口訣者,親受之師口之妙法門也。
檜尾記
此口訣為實惠和尚所記;言檜尾者,實惠和尚初居檜尾時之所記;故曰檜尾記也。和尚,日本讃岐多度郡人,俗姓佐伯氏,幼慧,勤學。聞一知十,出語常驚大儒。負笈南都,入大安寺;師事泰基法師,學唯識,盡其奧;稱碩學。弘法大師自唐歸朝,和尚從聞三密之教,即身成佛之深理,悟解精邃,唯大師亦重其為金剛大器也。年二十五歲,受金胎兩部灌頂;傳密法極意,及一切儀軌印契口傳;授傳法阿闍梨位。為日本第二之阿闍梨。既又授唯授一人之秘法。大師入定,附囑東寺。御遺告云:我滅度,諸弟子依實惠受教;吾道興,專在於此大德。以真言為本宗,以顯教為末教。(中略)一大藏事,一向付此大德。和尚補東寺長者,修法如響,為朝廷禮重。又建觀心寺于河內國錦部郡檜尾山。此寺為役小角創立;大師嘗于此入定也。師嘗任少僧都,世稱檜尾僧都。
先欲觀此字者,天井四方,強不迫處。
此示禪觀之室也。大日經疏云:阿練若處,或獨一無侶,或二三人;于寺外造小房等。今言天井四方強不迫處者,即此等小房之位置選擇法也。阿練若,梵語,此翻閒靜處。
不暗不明坐。暗,妄念起。明,心散亂。夜,燈風,挑火向後。
夜燈風者,夜應點燈,而須避風吹動也。挑火向後,不宜太明歟。
座敷蒲團。結跏趺坐,或半跏坐。
敷原在團下。此書雖用漢文,而多帶日本語法;動詞多在句末;略移位次,以便學者。後多仿此。無畏三藏禪要云:端身正住,半跏,以右押左;不須結全跏,全跏則多痛。若心緣痛境,即難得定。若先來全跏坐得者,最為妙也。吾師天縱大僧正曰:結跏趺坐者,佛坐。半跏趺坐者,菩薩坐。淺略釋:佛住大寂定,故跏趺坐。菩薩給事佛,以立易故;半跏趺坐。其實則安住真如實相,不轉不變者,結跏趺坐也。本體不變,而隨緣發現者,半跏趺坐也。
法界定印結。
權田大僧正曰:法界定印者,佛部定印也。自然仰合二手,垂于丹田。其印義:法界萬有之體性為六大。亦曰五大;五大六大,開合不同,其實無別也。左之五指,表眾生界五大。右五指,表佛界五大。左下右上者,佛界在上,眾生界在上也。兩手重累四指,而二空相附屬者,表佛界六大、眾生界六大,融涉不二義也。六大無礙常瑜伽之義,此印顯之。定印,故自然置諸臍下丹田。
眼不開不閉。開,散動。閉,沉眠。唯細見不瞬。而兩方瞳,可守鼻柱。
沉眠原作眠沉。無畏三藏禪要云:莫緣外境,安坐訖,然可直頭平望。彼所謂望者,即守鼻柱也。鼻柱,即鼻端也。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云:住意于鼻端微細金剛大柱,即指此也。賴瑜阿闍梨曰:初心行者,難直觀內心;故當鼻端之程,假觀圓明也。
舌附齶,息自靜也。腰不反不伏。直坐;助脈道也。血脈道差,病起;又心狂亂。
附原作付,蓋日本此字通用也。齶與齶同;齦也。無畏三藏禪要云:調氣者,先想入息,從自身中一一支節筋脈,亦皆流注,然後從口徐徐而出,又想此氣,色白如雪,潤澤如乳,仍須知其所至遠近,復還徐徐從鼻而入,還令遍身中,乃至筋脈,悉令周遍;各令至三。作此調息,令身無患冷熱風等,悉皆安適,然後學定。無盡莊嚴藏次第云:若心散動,住數息觀;是有三義。注云:一者止粗息。二者寂散心。三者調身體。……端身正念,住大觀;從之至於證菩提心,為凝心定。宗祖興教大師沙汰云:數息觀,依深秘義,鎫字觀也。息,其體水性也。下從臍輪出。對五輪時,臍輪對水輪也。入觀,身、息、心,三能定也。本師云:若依大日經宗,可觀阿字門。大日經疏云:行者當坐時,少屈其頭。低咽,當不令太曲,又不太直。惠照禪策云:師云:令脊骨相當;不太直,不太曲,亦不脅聳。以令血脈道無差為吉也。
如此用心。
此句結上生下:言欲入觀時,調息坐法,當如此用心。下文乃言入阿字觀之前方便也。
先金剛合掌,唱五大願。
原唱字在末。兩掌相合,十指初分相交,為金剛合掌。其義者,以左手行者之五大,入右手本尊之五大,以右手本尊之五大,加左手行者之五大。即生佛不二;迷悟一際;入我我入義也。五大願可如禪要唱之。無畏禪要云:弟子某甲,始從今身,乃至當坐菩提道場;誓願發無上大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誓願集。法門無邊誓願學。如來無邊誓願仕。無上佛道誓願成。今所發心,復當遠離我法二執,顯明本覺真如。平等正智現前;得善巧智;具足圓滿普賢之心。唯願十方一切諸佛菩薩,證知我等,至心懺悔。惠照禪策云:我法二相者,不知念念自心,即蓮日兩部圓壇;妄思凡夫迷情心品。不覺平生言聲,全三部五部真言;迷為惡趣沉淪口業。此即為我相。雖修阿字,而能所觀相未亡;未得不生金剛智。此法相也。亡絕是二相。顯明秘密本覺真如;即是智月理蓮也。
復誦胎五字明百遍。
原誦字在遍下。胎者,胎藏也。即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之曼荼羅也。五字明者,滿足一切智智之五字明也。其文曰:阿味囉吽欠(。源出大日經。大日經曰:爾時毗盧遮那如來,又復住於降伏四魔,金剛戲三昧;說降伏四魔,解脫六趣,滿足一切智智金剛字句。南麼三曼多勃陀喃。阿味囉吽欠。疏云:阿是行,所謂本不生行也。旁二點,是淨除義;以此業能降伏四魔,除一切苦也。味是縛義,加上畫是無縛三味,即不思義解脫也。囉是淨六根義。由六根淨故無塵也。吽有三義,即如來之解脫也。修行除障故而三解脫,而住大空。欠者,大空也。大日經又云:時佛入於一切如來一體速疾力三昧。於是世尊複告執金剛菩薩言;我覺本不生。出於語言道。諸過得解脫。遠離於因緣。知空等虛空。是此明之大義也。弘法大師即身成佛義云:阿字諸法本不生者,即是地大。嚩字離言說,謂之水大。清淨無垢塵者,是則囉字火大也。因業不可得者,訶字門風大也。等虛空者,欠字字相,即空大也。我覺者,識大。因位名識,果位謂智;智即覺故。此經號識為覺者,從強得名;因果之別,本末之異而已。此經偈約五佛三摩地作如是說。又金剛頂經云:諸法本不生。自性離言說。清淨無垢染。因業等虛空。此亦同大日經。百遍者,誦此真言一百零八徧也。
其後觀:先觀能詮字。次觀所詮理。
第二觀字原在字下。思字原在理下。此說觀法之大意。前文所云法界定印等,於此結之。
能詮字者,自身胸中有月輪,如秋夜月晴。其中有阿字。
大日經義釋云:凡夫胸中有干栗馱心。有一肉團,體有八分,狀如蓮華。金剛頂宗,觀此肉團為月;上觀八葉蓮華。干栗馱梵語,翻曰非情心。芬荼利,蓮也。秋夜月晴者,秋夜晴朗無翳,則月明朗也。
阿字,月輪種子。月輪阿字光。月輪與阿字全一也。胸中觀之,自身成阿字;阿字即自心也。
阿字,身心本體;故為月輪種子。月輪,阿字之光;故月輪與阿字全一也。蓮華部心軌曰:藏性本無染,清淨無瑕穢。由具福智故,自心如滿月。諸佛皆告言:汝心本如是。為客塵所翳,菩提心為淨。汝觀淨月輪,得證菩提心。大日經曰:修行諸菩薩,阿字為自身,內外悉同等。故胸中觀之,自身為阿字;阿字即自心也。自身成阿字,則自身成毗盧遮那佛。阿字即自心,則自心為一切佛心也。
如是心境不二,而緣慮亡絕。
心者,能觀行者之心也。境者,所觀之月阿也。能觀之心外,更無所觀之法。故入此門者,速亡能所;於念念之心,證本不生之心蓮心月。心蓮開敷,心月圓淨,見兩部曼荼羅界會諸尊聖眾也。大日經疏曰:一切心者,即阿字也。又曰:以不生故,則無能所之異。緣慮亡絕之深旨也。
月輪自性清淨故,能除貪欲垢。月輪清涼故,去嗔恚熱。月輪光明故,照愚癡闇。如此,三毒自然清淨,離散,湛然;自苦事無之。
菩提心論曰:一切有情,悉含普賢之心。我見自心,形如月輪。此引金剛頂經證心之為月輪也。又曰:一切有情,於心質中,有一份淨性,眾行皆備,其體極微妙,乃至輪回六趣,亦不變易;如月十六分之一。無畏三藏禪要云:即此自性清淨心,以三義故,猶如於月:一者自性清淨義,離貪欲垢故。二者:清涼義,離嗔熱惱故。三者光明義,離愚癡闇故。又月是四大所成,究竟壞去;是以月,世人共見,取以為喻,令其悟入。行者久久作此觀,觀習成就,不須延促,唯見明朗,更無一物。亦不見身之與心;萬法不可得,猶如虛空;亦莫作空解。以無念等故,說如虛空;非謂空想。久久能熟,行住坐臥,作意與不作意,任運相應,無所罣礙;一切妄想,貪嗔癡等一切煩惱,不假斷除,自然不起;性常清淨。離散者,清淨之用也。湛然者,清淨之體也。三毒既清淨離散,則業因感果之相,亦不可得也。
入此觀者,得安樂;離世間苦惱;是名解脫。
世間苦,即上文所言苦事,即三界苦果也。惱,三毒煩惱也。大日經疏:菩薩住此道時,從妄想因緣,所有煩惱業苦,皆悉清淨除滅;得安樂住此觀。守護經等具出五種三昧:何等為五?一者刹那三昧;謂觀月輪,刹那刹那,暫時相應,尋複還失。二者微塵三昧:謂於三昧少分相應。譬如有人不識蜜味,得微塵許,在其舌根,愛樂安樂,都忘饑渴疾病之念;但更專心希求多得。此三昧心亦複如是;少分相應,悉忘一切煩惱饑渴;心得安樂,轉更求之,禪要謂之流注。三者漸現三昧:謂由少得愛樂安樂,漸漸增現,身毛皆豎,悲泣流淚;如黑物中見一白縷;此亦如是,此亦如是,由觀月輪,得少分住,於無明闇煩惱之中,見少定心,微分顯現。禪要謂之甜美。四者起伏三昧:謂觀行未純,或起或滅,如秤低昂;觀成惑滅。觀失惑生。禪要謂之摧散。五者安住三昧:由前四定,心得安住;悉能守護一切善法,增長新善;身心安樂,如盛夏中,遠涉砂磧,極渴日久,忽得雪山清冷美水;所有熱渴,憂苦皆除;此亦如是,得此三昧,業惑苦惱,一切皆遣;是為無上菩提芽生。禪要謂之明鏡心也。菩提心論曰:當觀圓明淨識:若纔見者,則名見真勝義諦。若常見者,則入菩薩初地。經之起伏三昧,即論之纔見位。經之安住三昧,即論之初地常見位也。無畏禪要云:所以名初地者,為以證此法,昔所未得,而今始得,生大喜悅,是故初地名曰歡喜。故曰得安樂也。
何況觀達,于生死可自在;是為即身成佛。
生死自在者,於生死無去來今相。此即阿字本不生不滅體;此即毗盧遮那平等智體;是即身成覺之人也。
始一肘量月輪分齊觀。
阿字秘釋瑜云:一肘即十六指量;即八寸也。疏五云:凡一切量法,皆用大母指上節側而相撚;是其正數也。大母指側即五分也。五分十六合之,即八寸也。即胸中蓮月俱八寸量觀之也。蓮一肘十六指,即表胎八葉八金剛。月一肘十六指是顯金十六大菩薩。二界十六,即統微塵數諸尊。胎,謂胎藏;胎藏曼荼羅雖有四重十三大院;而居中者為中台八葉院。法界標幟大蓮華王。其中如來一切世間最尊特身。外八葉者,寶幢,開敷華,阿彌陀,天鼓雷音四佛。普賢,文殊,觀音,彌勒,四菩薩也。八金剛者,馬頭金剛,大輪金剛,大笑金剛,步擲金剛,大威德金剛,降三世金剛,不動金剛,無能勝金剛也。金,金剛界曼荼羅。十六大菩薩者,薩王愛喜,為東方阿閦如來四親近大菩薩。寶光幢笑,為南方寶生如來四親近大菩薩。法利因語,為西方觀自在王如來四親近大菩薩。業護牙拳,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四親近大菩薩。二界十六即統數諸尊者,曼荼羅諸尊,互為主伴,一一尊遍法界,況此十六尊,為二界之上首,故統塵數諸尊也。
後漸漸舒,遍三千界;乃至法界宮。
此廣斂卷舒觀也。文雖不言斂觀,義實包含;其原蓋出於金剛頂瑜伽。金剛頂瑜伽,說五相成身觀。既觀成菩提心輪之後。諸佛教行者觀月輪有金剛。其金剛舒徧虛空法界,一切諸佛菩薩乃至六趣依正,皆在吾月輪金剛中;既複斂如自身,而自身成金剛;徧法界諸法,皆在吾身中也。如是入我我入故,自身成一切如來法身;速疾成佛。此雖說廣徧,而義實苞函。故曰廣斂卷舒觀也。三千世界,一切佛所化之世界也,法界宮者,法身如來所住處也。大日經疏曰:法界者,廣大金剛智體也。此智體者,所謂如來實相智身;以加持故,即是真實功德所莊嚴處;妙住之境,心王所都;故曰宮也。此宮是古佛成菩提處,所謂摩醯首羅天宮;釋論云:第四禪五種那含住處,名淨居天,過是以往,有十住菩薩住處;亦名淨居;號曰大自在天王是也。今此宗明義,以自在加持神心所宅故,名曰自在天王宮也。謂隨如來有應之處,無非此宮,不獨在三界之表也。無畏三藏禪要曰:行者應當安心靜住,莫緣一切諸境,假想一圓明,猶如淨月,去身四尺;當前對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圓滿具足,其色明朗,內外光潔,世無方比。初雖不見,久久精研,尋當徹見;已,即更觀察,漸引令廣,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滿三千大千世界。極令分明,將欲出觀,如是漸略,還同本相。初觀之時,如似於日,徧周之後,無複方圓。作是觀已;即便證得解脫一切蓋障三昧。此三昧者,名為地前三賢;依此漸進,徧周法界者,如經所說,名為初地。惠照禪策云:此初地者,橫平等之本初不生心地;即佛地也。不同顯教豎差別之初地也。
次所詮理者,此阿字有空、有、不生三義。
阿字為悉曇十二母韻最初之韻。此音為本生一切之梵語。大日經疏曰:阿字是一切法教之本,凡最初開口之音,皆有阿聲,若離阿聲,則無一切言說,故為眾聲之母。又曰:阿字為一切字之種子。阿字,菩提心義。為一切字之先。弘法大師吽字義曰:阿字實義者有三義:謂不生義;空義;有義。如梵本阿字有本初聲;若有本初,則是因緣之法,故名為有。又阿字無生義。若法攬因緣成,則無有自性;是故為空。又不生義者,即是一實境界,即是中道。
空者,森羅萬法,皆無自性,是全空也。然依因緣假諦,現萬法曆然有之。譬如如意珠湛;七珍萬寶,而隨緣降;破玉,見中一物無之;雖然,隨緣生實非無。是以知空有全一體也;是云常住。常住,則不生不滅也;是名阿字大空當體極理。我等胸中觀此字,自然具足此三義;具此三義者,即大日法身也。
原本萬寶而下有如字。隨緣降下有寶字。如意珠上無如字。觀字原在此字之上。;畧移字次,使文義明確也。大日經疏云:從粗至細,去廣就略,乃至現在一念識,亦無住時。又從眾緣生故,即空即假即中。遠離一切戲論;至於本不生際。本不生際者,即是自性清淨心。自性清淨心,即是阿字門。以心入阿字門故,當知一切法悉入阿字門也。吾師天縱大阿闍梨續弦秘曲釋之曰:自粗至細,總有五叚。一、自分叚之總至顯色等之分別。二、自顯形諸色至味觸法。三、自五塵至五蘊。四、去四蘊至識之一蘊。五、於其識蘊中,至一念之心。即以其此一念之妄心為觀境。此之妄心從緣生故,即假。緣生無性故,即空。此之有空即不二故,即中。此三諦者,阿字之有,空,不生三義;即阿字門。如天臺孤山等之判為真心可。然此心即汎爾所起之一念心,故如知禮等之謂為妄心亦可。吾密教之三諦,為阿字三義,此疏分明;勿以名稱之同而混於天臺。此之即空,標次之遠離一切戲論等文,為顯實之遮情,月輪質多心,金剛部般若也。即假者,自性清淨心干粟大蓮華,蓮華部解脫也。為表德實相。即中者,阿字也。不二也。佛部法身也。如一念之心;一切法皆入阿字門。是為觀成就也。弘願向讀此叚釋文,歎其精絕超絕,而勿混天臺一語,卻未能明白無疑;後讀宗祖興教大師阿字秘釋,始悟密教三諦之高天臺處。今敬錄以審學者。秘釋云:不二大乘三諦義:本者,中也。不者,空也。生者,有也。謂自他三密,事理諸法,法然互發生無量萬德,以與眾生;顯示過恒法門,以化群類;機感因緣,顯生非實生,是言生即是有諦也;此有非云假有,本有義;實有義也。空者,一切諸法,互相圓融攝入,無障無礙,猶如空;空即不義也,可知之。中者,如是空有二義,一時具足不相離故。常住者,阿字表德之義也。大涅槃經曰:佛乃常住。大日經疏曰:遍一切處者,謂大空也。空中之大,名為大空。三種悉地破地獄轉業障出三界秘密陀羅尼法曰:阿字意甚深:空寂之體,取之不可取,捨之不可捨;法之母,大灌頂,阿字是也。般若寺疏鈔曰:住阿字門義,亦是無相三昧也。此無相三昧,非他人所得,大覺世尊所得,故云大空也,大空為緣,得薩婆若果。
入此觀門行者,雖初心,生死輪回永絕;行住坐臥無離,皆是阿字觀也。易行易修,而速疾頓悟也。
弘法大師雜問答云:問:何教力深?何教力淺?答:顯淺,密深。略淺門者。教力劣故;頓不能引初心凡夫。深秘門者,法力勝故;此生令得超升佛位。惠照禪策云:言深秘門者,不改凡夫現在一念迷情,即示阿字不生心月;令行不行,令到不到。於是有信,僅觀一念念心,有金剛氣聲;佛光常圓融。凡情動心舉目,聲香味觸,雜染思慮,不可廢遣,不可認著,即得至大空性蓮,滿月明道,故云易行易修也。
若既坐達,非必半跏,法界定印;行住坐臥,悉阿字事思。
非必原作必非。跏作伽。弘法大師理觀啟白文云:在行在坐,觀智不離。有眠有覺,道場即變。
我等聲生起事,開口最初,從胸中生阿,而當喉齶舌齒唇出,此五處,五部諸佛說法聲。云喉舌唇時,胎藏三部也。
從胸中生阿原作胸中從生阿。云原在唇下。大日經疏云:復阿字,是開口聲也。若無阿聲,即不能開口。若不開者,一切字皆無。是故阿字為一切字種子。又云:從阿生一切語言之聲。當知此聲,表種種差別。既從本不生義而生,見彼生表之時,即解本不生也。是故聲出之時,理性顯。惠照禪策云:師云:經五處三內,阿聲轉無量音聲,表無量理性;即各各理性,生各各實相。能成神變加持不思議事。然統其妙用,即是不出三部五部性德也。胎藏三部,謂佛部,蓮華部,金剛部。金剛界加寶部,羯磨部;故為五部。弘法大師理觀啟白文曰:我口輪出,陀羅尼門;一一文字,成金色佛。周遍法界;等同虛空。各以本誓,以隨類音;演說正法。一切眾生,開示悟入,阿字門中。
如此知,徒事無之;惡口,兩舌,妄語,綺語,皆經五處三內出音,即大日如來海印三昧王真言也。此理不知,皆成惡業,墮惡趣,受諸苦。知與不知差別也。
如此知徒事無之,謂非徒知此理而無益也。大日經疏云:世人欲語時,咽口阿聲轉出,生善惡粗細等一切語言,愚人不解,聞此聲而生三毒。智者照知,於善惡一切語言,心無染著,但隨諸法實相。弘法大師聲字實相義曰:此是文字,於愚能著能受,發貪嗔癡等種種煩惱,具造十惡五逆等。于智則能觀因緣,不取不捨,能建立種種法界曼荼羅,作廣大佛事業;上供諸佛,下利眾生,自利利他,因茲圓滿。故曰能悟。又曰:此真言詮何物?能呼諸法實相,不謬不妄,故名真言。其真言云何呼諸法名?雖云真言無量差別,極彼根源,不出大日尊海印三昧王真言。彼真言王云何?金剛頂及大日經所說字輪字母等是也。彼字母者,梵書阿字乃至訶字等是。此阿字等,則法身如來一一名字密號也。乃至天龍鬼等,亦具此名;名之根本。法身為根源,從彼流出,稍轉為世流布言而已。若知真實義,則名真言。不知根源,名妄語。妄語則長夜受苦。真言則拔苦與樂。譬如藥毒,迷悟損益不同。
蓮華三昧經云:胸中兩部曼荼羅,坐列各下轉神變。其中西方無量壽如來,守說法談義德;常恒說法,其音自我口出,成聲塵解脫利益也。
列原作烈,引經為證也。大日經疏曰:佛從平等心地,開發無盡莊嚴大曼荼羅已,還用開發眾生平等心地無盡莊嚴大曼荼羅。夫曰開發,則是本有,而非加入。故無盡莊嚴大曼荼羅者,在眾生本有平等心中也。故曰胸中兩部曼荼羅。兩部,謂胎藏金剛界之無盡莊嚴大曼荼羅也。兩部曼荼羅者,從本在眾生心中,蓮華,滿月,金剛阿字,即此念念無盡莊嚴大曼荼羅集會聖眾,各各自說三密;故我等平生言語,經三內出時,是心蓮胎藏三部諸尊自受法樂之說法言音也。經五處出者,是心月金界五部諸尊自受法樂之說法言音也。于諸尊中,西方無量壽如來專主說法談義德,故曰:常恒說法。其音自我口出,成聲塵解脫利益也。下轉者,從果向因也。凡從果向因為下轉,從因向果為上轉。胎藏,下轉也,金剛界,上轉也。實兩部圓融。此主理性說,故曰坐列各下轉。神變者,加持之意也。惠照禪策云:上轉自利之功德,一念阿字,法爾滿足;故一一音聲陀羅尼之功德,專為下轉利他化用也。其義尤精。
然凡夫不知之,我語思;被封我物執情;恒沙萬德,無量密號名字功德,法門氣聲,只徒成惡趣業因,事誠可悲。
所謂知與不知差別也。我語思者,執一切如來神變加持陀羅尼為我語也。
是則自然道理陀羅尼,性海果分法門,本不生極理也。如海攝百川,一切善根,收此一字;故云海印三昧真言也。
此結海印義也。一字,謂阿字也。大日經疏云:輪,謂阿字門,此一字中,入一切字。入此一字於一切法,旋轉無礙也。華嚴經曰:眾生形相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大集經曰:譬如閻浮提一切眾生身及餘外色,如是等色,海中皆有印像;以是故為大海印。喻佛如來法身性海普現一切妙用之光也。
依之一度觀此字,勝讀誦八萬佛教同時功德。
原本勝讀誦三字,在八萬佛教同時下。興教大師秘釋云:三身唯說,阿字一法;諸經廣讃,此法眾德,聞名觸耳,眾罪氷消;唱聲見字,萬德云集。淺觀但信,直遊淨土。深修圓智,現證佛果。
廣略秘觀
以上略明禪觀大體,阿字能詮所詮畢。即是序分也。以下正示觀法秘要,正宗分也。有人謂自初全是檜尾僧都記大師口訣,吾謂不然,此處標明廣略秘觀;下文明書禦口云:可知禦口以下,乃是記大師口說,以前則先序用心之作法,因並補其所未及耳。此實惠阿闍梨之意也。如欲自首皆指為記大師口說,則此處橫標此四字,下文著禦口云何為?
御口云:真言觀門雖多途,取要不過廣略二觀。
御口者,尊稱也。日本人凡尊稱多用禦字;不似中國古人,此字惟皇家所獨。
先略觀者,大日經第一云:秘密主,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此文大日答金剛薩埵問知自心也。
此文句原作此文對大日金剛薩埵問大日知自心答給也:語涉費解,故稍易之;俾易明;給者,日本人之敬詞,凡對尊主必用之;亦非中華人所有也。大日經疏云:經云:秘密主云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者,即是開示如來功德寶所也。如人雖聞寶藏,發意懃求,若不知其所在,無由進趣;故復指言,如上所明第一甚深微妙之法,乃至非一切智人則不能解者,此法從何處得耶?即是行者自心耳。若能如實觀察,了了證知。是名成菩提。其實不由他悟。不從他得。又云:此阿字,即是一切佛心也。惠照禪策曰:師云:今經所說自心者,即是眾生妄想心品也。是自心品,即阿字大空之性蓮智月不二曼荼羅一法界心也。是故不思議疏云:自心平等者,無妄想也。又自心者,妄想之自心也。平等者,妄想之自心本不生也。妄想之自心,即本不生大空位心月。自知之時,更無差別染著之相,是即如實知自心也。
疏七云:若見本不生際者,即是如實知自心。如實知自心者,自心即是一切智智。故經所說如實知自心者,見本不生際也。見本不生際,為一切智智。一切智智者,即大日也。
大日經疏曰:梵云薩婆若那,即是一切智智。釋論云:薩婆若多者,即一切智。一切謂名色等無量法門;各攝一切法。如是無量三四五六等,乃至阿僧祗法門,攝一切法。是一切法中,一相,異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緣,各各果報,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種,盡徧知解;是名薩婆若;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非但以一切種遍知一法;亦知是法究竟實際常不壞相,不增不減,猶如金剛。如是自證之境,說者無言,觀者無見,不同手中庵摩勒果,可轉受他人也。若可以言語授人者,釋迦菩薩蒙定光授訣之時,即應成佛;何故俱修方便。是待無師自覺,方名佛耶。大日者,摩訶毗盧遮那佛;即法身佛也。毗盧遮那,為日之別名,如來慧光,世間惟日尚少分可喻,故加摩訶字;而譯言大日也。
故真言教即身成佛者,見本不生也。
惠照禪策曰:密教意:父母所生肉身,速成究竟圓滿佛體。是云即身成佛;亦名不轉肉身成佛。凡今宗深旨,六凡四聖肉身,即法身法爾妙色四曼三密莊嚴界會。是故嬋娟相貌,無生來執所。蕭散塚間,無死去著相。生老病死,並是阿字大空密嚴佛土。本有常住,性相曆然。不轉肉身妙理,即如斯矣。
本不生際者,一切諸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本有常住也。煩惱,本不生煩惱;菩提,本不生菩提也。如此知名一切智智。
大日經疏云:此阿字即有圓明之照也。將行者染欲之心,與真實慧心,而相和合;同於真而共一昧也。將行者染欲之心,與真實慧心,而相和合;同於真而共一昧也。如是觀心者,即是如來。大師梵綱經開題曰:三毒五逆,自心佛之密號名字。秘釋瑜云:貪愛等染心,與信慧等淨心,無礙涉入;故妄染舉體,即為不生圓德。本師大僧正天縱大和尚理趣經略詮概論,論此理最精透;文繁不引;需者檢閱。
然我等生滅去來,當眼易知;不生不滅,所不知也。如此諸法,本來不生不滅義,顯教盛談之。故此不生不滅名言,不密教不共讀。
不密教之不字作非字觀,最易明晰。
然今密教規模者所不及:凡夫見聞覺知,直顯不生不滅體;種子,三摩耶形,今見知之,令修之,是顯教都所不知也。
直顯原在體字下。大日經疏曰:三昧耶,平等義;本誓義;除障義;警覺義也。曼荼羅諸尊所持標幟,如金剛,刀,劍,輪,寶,蓮花之類;是謂三摩耶形。
所言本不生體者,種子,阿字。三摩耶形,八葉蓮華。此八葉蓮華者,大日經所說干栗馱心也。干栗馱心者,即是眾生八分肉團也。
大日經疏云:此心之處,即是凡夫肉心,最在於中,是干栗馱心也。義釋云:凡夫胸中有干栗馱心,有一肉團,有八分等。干栗馱譯云處中心,法界一實理性也。此呼云心;即性義也。又翻曰草木心,顯諸法色性,非慮知心也。
同疏五云:內心妙白蓮者,此是眾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華秘密標幟。華台八葉,圓滿均等,如正開敷之形。此蓮華台,是實相自然智慧。蓮華葉者,是大悲也。正以此藏為大悲胎藏曼荼羅之體。
芬陀利梵語,此譯云蓮。標幟者,八葉中台,即顯示胎藏九尊三摩耶性德不思議妙形也。心蓮華之華台,即大日普門三摩耶形也。八葉,四佛四菩薩三摩耶形也。中台八葉,即法佛法爾智悲之二翼,胎藏一曼荼羅之本體也。
其餘三重,是從此自證功德,流出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
胎藏曼荼羅,中心為中台八葉院,即上文所說內心妙白蓮也。第二重為觀音院;金剛手院;遍智院;五大院。第三重為文殊院;除蓋障院;虛空藏院;地藏院。第四重為釋迦牟尼及外金剛部諸天也。中台不計,故曰其餘三重也。曼荼羅義曰輪圓具足,十界圓備;其皆佛心所流出;故曰是從此自證功德流出諸善知識入法界門耳。善知識,是曼荼羅中佛至天鬼都名也。
此曼荼羅極少之量,齊十六指;大則無限也。
曼荼羅本體,只在一肘十六指量之心蓮華。大時,法界宮皆四重曼荼羅。故云大則無限也。
今此文內心妙白蓮者,此是眾生本心妙法芬陀利華之干栗馱心也。
此大師證疏之釋經,而指明其為行者之心也。
此心蓮可觀也。
此殷勤勸策也。
其觀想樣,心中可觀有八葉蓮華。蓮華形,如世間蓮華計可觀也。八葉蓮華者,干栗馱心是也。
如字原在世間下。此蓮華觀。
質多心住此蓮華。此二心暫時不離故,蓮華上可觀月輪。
此月輪觀也。梵云質多,此翻慮知。即眾生日用攀緣塵境之心也。菩提心論說:眾生於心質中有一分淨性。心質,即干栗馱心,心蓮也。淨性者,質多心;心月也。
月輪者,質多心也。質多心形,實如月輪形也。
阿字禪策云:月輪稱號,有當體譬喻二義。譬喻義:智心照德,比世月為名。此義非秘教深旨。當體義:胸中慮知心形,實團圓,常住大空位;素光照法界。故名月輪。更不假世名。此實義也。蓮華二義准知。
月輪形,圓形事,如比精珠等。又蓮華種子,阿字也。故月輪中可觀阿字
菩提心論云:八葉白蓮一肘間,炳現阿字素光色。賴瑜阿闍梨秘釋云:心蓮華,胎藏;理也。一肘者,月輪量也。即金剛;智也。智依理起,故蓮上觀月也。阿字,理智冥合,不二總體也。素光色,白色;即阿字色也。眾色本故。又按:此觀有二法:月輪中有蓮花,此金剛界之曼荼羅也。蓮花上有月輪,此胎藏法之曼荼羅也。
阿字形,如常書形,廻四方可有也。常書,是一方計也。上下無其形。一切梵字形四方事。以阿字可准知之。
惠照阿闍梨阿字禪策云:凡行者依身,實五輪相貌;全阿字之五大五智金剛性相也。然亦如疏十六云:然此字形體亦方也;觀此字正方,而作金剛之色,遍滿行者之肉身。即行者舉體全是方形阿字性相。觀此時,行者從左右腰至兩肩,其形體即方形也。頭即阿字之點形也;疏十二云:觀字點為行者頭,余為身分四支。今言阿字方形者即是也。弘願謹案疏之原文,肉身本作內身,又阿字有點;應作闇字,疏十二之所說正是闇字也。本師多聞院大僧正告示云:阿字形四方面事:四方面共平等可觀阿字形。所有梵字皆爾。雖然,初心行者,可觀一方面;何者?難觀故也。熟達自然可成就四方觀也。如是,則廻字當作周匝義解。
今此阿字蓮華月輪之中;若蓮華計觀。若蓮華月輪觀。若蓮華阿字可觀。可任行者意也。
此言觀法可隨意樂詳略。
月輪勢一肘也;不可減此量。
又付此略觀有二樣:一,先一肘觀八葉蓮華。如此,彼此相對曆然觀之。其後,前一肘所觀蓮花,可召入自身中。是如常入我我入觀也。
入我者,佛身口意三密入我身口意三業也。我入者,我身口意三業入佛身口意三密也。是為密教秘要觀門。
一,先前一肘觀蓮華。觀念無退轉;經年月勤修之。所觀蓮華等,閉目見程,觀後,自身可召入之。
蓮華等,等月輪阿字也。月輪阿字可同觀也。閉目見程者,閉目間觀見蓮華之程度也。觀後者,閉目觀見蓮華之後也。自身召入者,召入蓮華於自心月輪也。此叚與前叚意同,不過前叚一坐之間,自始已作入我我入觀。此則蓮華觀成後,乃作入我我入觀耳。大日經疏云:先觀本尊心上圓明淨鏡,淨無比中,有種子字,一心正觀此種子字,即是誦彼字也。從此得見其心。又見己身如本尊體相,在佛心中。若觀自心上圓明,亦是如來本尊在中。如是輾轉相現,不相妨礙,平等清淨,離諸分別。名見菩提之心;為初成佛等子也。所言不相妨礙,為地前影成就位。平等清淨已下,初地佛樹牙生位也。
問:此阿字蓮華者,顯本不生際實體事也。作此觀時,此種子,三形,義理,觀之乎?口云:觀法時,別不思維義理,唯其形色,如法曆然觀之計也。
顯字原在體字下。此所謂行起解絕也。有空等一切義趣,已寓於月蓮阿字中,圓明性上,法爾本有;觀成智顯。禪觀中妄思惟是等義理,則其心難成無相空寂心月。故當一心注觀本尊月蓮阿形色,口誦本尊素光之阿字;此外更不可有他念也。
又云:此阿字世間多書置之。故人輕之,常事樣思。是大僻按也
大日經疏云:悉曇字母,童皆亦誦持。而今此真言門,所獨成秘密者,以真實義所加持耳。若知真言是諸佛如來加持書寫文字,是諸如來一切智智,一切如來自福智力,自願智力,一切法界力,隨順眾生,如其種類,開示真言教法者,則自無此僻按矣。故經云:謂諸真言,真言法爾故。
此阿字,即淨菩提心實體,即身成佛肝心者也。
興教大師菩提心論釋曰:夫此阿者,不二平等,徧一切處,無盡莊嚴,本地法身;佛頂遍照種子真言。法界體性大菩提心是也。身語意密,本有平等,聲字實相,湛寂凝然。不二三大,無有數量,一如萬德,塵滴非喻。各住自性,鎮說三平等之妙法。同趨化他,常現五秘密之神通。既非緣起假諦,誰言理性識變。顯教真如之能生;權乘實理之所依;只此阿字也。一切諸字母,一切諸佛師,一切真言王,一切理智王,一切定慧本,一切功德源,又是此阿。
以上略觀畢。
次廣觀者:義釋云:若行者見一切從緣起法,皆是毗盧遮那法界身,爾時十方通同為一佛國;是名究竟淨菩提心。
大日經義釋,大日經疏之異本也。與疏大同小異。其書共十四卷,為日本慈覺大師從唐攜回者,故台密以義釋為主。
今此釋意,對一切緣起諸法,皆照毗盧遮那法身。
大日經疏云:入阿字門一念法界,是毗盧遮那三昧也。
其故一切諸法,不出色心二法;色心二法,即是六大也。六大,即是毗盧遮那也。
大日經疏云:一切眾生,色心實相。從本際以來,常是毗盧遮那平等智身。興教大師五輪九字秘釋引而釋之曰:色者,色蘊;開為五輪。心者,識大;合為四蘊。是則六大法身法界體性智。大師即身成佛義云:六大為能生,四法身三世間為所生;此所生法,上達法身,下及六道,雖粗細有隔,大小有差,然猶不出六大;故佛說六大為法界體性。諸顯教中,以四大等為非情,密教則說為如來三摩耶身。四大等不離心大,心色雖異,其性即同;色即心;心即色,無障無礙。智即境;境即智;智即理;理即智;無礙自在。雖有能所二生,都絕能所。法爾道理,有何造作。能所等名,皆是密號。執常途淺略義,不可作種種戲論。如是六大法界體性所成之身,無障無礙,互相涉入相應,常住不變,同住實際;故頌曰六大無礙常瑜伽。此義明六大為法界體性毗盧遮那法身之理,最為透切明備也。
爾時十方通同為一佛國者,既押一切緣起諸法,直照毗盧遮那法身。故十方淨土,六道穢所,無有差別,同一法界宮也。
菩提心論云:此觀若成,十方國土,若淨若穢;六道含識,三乘行位;及三世國土成壞;眾生業差別;菩薩因地行相;三世諸佛;悉於中現。證本尊身,滿足普賢一切行願。
心靜時住略觀;散亂時可住廣觀。此二觀門,是極秘也。
此示廣略二觀用時也。大日經疏云:是故秘密主:真言門菩薩等欲見諸佛者,謂欲見一切佛淨法身也。欲供養者,謂遊一切佛刹,供養承事修行之。欲證發菩提心者,謂證菩提,令心淨也。欲與諸菩薩同會者,謂與那羅延菩薩等共一處,受現法樂也。欲利眾生者。謂如毗盧遮那,常為一切眾生作大佛事,種種成就之也。欲求悉地者,此中最上成就,所謂佛身尚可疾得;況餘成就耶。欲求一切智智者,然此阿字門,一切義利,無不成辨,以要言之,欲求一切智智,亦決定得也。此諸佛心勤而修之者,佛言如上所列之事,汝欲求者,更無他術;但當勤修此阿字之門也。是故大師曰:此二觀門,是極秘也。
行住坐臥,無懈精進修行,速可開顯淨菩提心者也。已上秘觀也。
釋不思議大日經疏云:欲睡眠時,出入息中,以用種子字在其中也。何以故。睡眠自作本尊三昧睡故。本尊息即是真言故。若如是睡者,塵砂三昧,從睡得故。眠覺不離佛海故。此人即是金剛法界宮中人也。大師理趣啟白文云:在行在坐,觀智不離。在眠在覺,道場即變。大日密印品云:身分舉動住止,應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轉眾多言說,應知皆是真言。
諸佛功德無邊量    一念阿字悉圓滿
回此功德施群生    自然普徧成刹那

金剛佛子王弘願 那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