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25年6月12日星期四

直指心性之破無明殻

 

諸具證長老之傳統直指心性之教言除暗燈

全知麥彭仁波切   丹貝旺旭仁波切釋

頂禮與上師無別之本覺法身普賢王如來之現前本面

 

詮釋此諸具證長老之傳統直指心性之教言之論典分 起首造論之因 所造論之本身 末尾真實之果位及述造者之名稱

壹:起首:造論之因 分名稱之義 贊禮 造論宗旨(意願)

一:名稱之義

諸具證長老之傳統直指心性之教言除暗燈此論是在米胖仁波切跟前大堪布貝瑪鐵秋羅登所聽受,於大堪布彼前堪布諾揚所聽受,於彼前阿庫朵典仁波切羅珠嘉措聽受,於彼前丹貝旺旭仁波切聽受,如此傳承也是近傳承。

名稱之義呢,此訣竅是特為利益何種所化徒眾而說呢?是為利益雖少於聞思學習但卻將甚深訣竅執為心命的,效法諸具證長老們之傳統而具足信心與敬慕但依附家庭之城鎮密咒士等門徒之故,捨棄言詞的戲論而採以指直指般,指出心的面目的方式來教授,有如遣除無明暗昧之明燈,易懂且清楚並含攝教訣要領,加持大而便於實修,那般的特殊教授在此也。如此詮釋名稱義。

二:贊禮

 

 

敬禮上師與妙吉祥智慧薩埵前!

上師是指那給予灌頂,教授釋續,直指本覺之三恩根本上師。文殊妙吉祥智慧薩埵者,從顯經

 

無須廣諸聞思及修煉,唯以竅訣宗之護心性, -多數城家咒士不難的,速詣持明地乃深道力。

 

波羅密多乘來說,應知是一切佛遍知之智慧總集之尊,近侍於佛之住十地流末後際之菩薩。從宣說密續時來說,應知文殊智慧薩埵是與法身普賢無二的。從勝義真實來說,諸佛大智慧心意那就是文殊智慧薩埵。因此於與諸佛大智慧心意無二無別之現前離戲平等本覺態,如實親見見地狀態以為贊禮乃是最上贊禮。

 

:造論宗旨(意願)

無須廣作諸聞思學習,唯以竅訣宗之護心性,

-多數城家咒士不難的,速詣持明地乃深道力。

(修持上有):1:聞思見地系統:2:訣竅實修系統:3:加持遷轉系統(路子或傳統)三種

第一種聞思見地系統,如云:

具備如理聞思之,實修上面極契入。以及:

不聞如何能知,不知如何實修,不修如何得解脫。

所以首先依所聽聞如海之法,於其義理再三思維,於其義禪修之而後養護保任所修之流,(不令退失)等等都有廣泛的宣說。但這個是依後二者故,是不須倚靠廣大的聞思等等學習,(直接)依靠諸殊勝上師恩德而修持訣竅之傳統以及加持遷轉之傳承系統的甚深教授,此者系,以指直指心性本面,於彼心性之流綿綿保任住的,大部分城鎮中的在家密咒士都能不經歷苦行不費大力,比較不困難的在自家中撫育保任心性本面,而能無難的達到四持明之地,即於此生現證究竟果位者,此為九乘之巔峰阿底瑜伽之特殊法,下八乘所無法比擬的甚深之道的(殊勝)力也

 

貳:詮釋所造論之本身正文 分為 破無明殻訣,斬斷有網訣,平等如空訣三者

: 破無明殻訣

-自己此心啥都不想的自然安住而以覺照正念之流相續保任彼狀態之時,

 

自己此心任其本然而啥都不想的安住,這是一種安住方法,這如巴珠仁波切所說:

首先自心放鬆坦,無出無入無念頭,流蕩斯境彼時刻。

及說:啥都不是昏昧眛。

如其所說,啥都未想鬆放而住的這種安住法,對初修者是重要的,若按照安藏竹巴的做法,必須這樣修安住三年。云云。這是因為,他的確是總基阿賴耶,但這安住法對開始時是很重要的,云云。

 

出現了一種朦眛暗漆漆的等舍無記之心識,其中並沒有生起任何“知這知那”的勝觀(之智)之時,那個部分諸上師名之為無明。

 

如此(安住時),會出現等捨無記的昏昧茫然心識,他什麽都不執取,全然無心一片空白茫茫然ཧན་ནེ་ཧོན་ནེ་ཐོམ་མེ་བ་,白足尊者 () :

沒有“是啥是這”(認持)的無記,單住明份不顯的一邊,

一種茫茫全不經心狀,此處不誤“別無他誤處。

所云,的確如此。那就好似什麽都不認取的” 和尚見地“的空白無念默坐或枯坐(只管坐)了。此中 任何的” 知彼知此“的勝觀清明份都沒生起故,在這裡面怎麽駐留也永無解脫之期,好比深嵌海溝內的磐石,在此劫未盡之前是沒有露出旱地之日般也。定解寶燈論中說:

次者無念和尚規制,不伺察漠然而坐著,

沒有勝觀清明份,如深海石平庸住。如是也。

從這部份,諸上師稱之為無明。

 

把那-知道要去“是這樣,是這個”的(那種)持之部份名之為無記

 

心如其本然而住時,並未獲得勝觀的清明份而出現心識暗昧茫然,那是種-沒有任何如“像這樣”是這個“的認知,傻愣愣的、無念的、失神無心的、什麽都不知道說的茫然心識的這部份,一些上師取了這個“無記”的名字。這是在安住時沒有獲得明份,故是過失(未得明份故取此名?ལན་ལེན་之別)。白足尊者說:

安住時之住份之無念,彼者並非禪修之正行,

(安住)時之明晰瑩淨淨,赤裸部份平等保任之。(開放的接納,平平同樣的,不差別)

如是云云。

 

- )住何,想什麽”話都不說-名之為庸俗等捨。實則是庸俗漫散的待在阿賴耶(普基)上。

 

覺性未認出之前,心如其本然的啥都不想的安住之時,若是出現一種等捨無記之空茫心識時,連住於何境也不識,連心作何想也不言不說的話,一些上師把這個取名為庸俗等捨(尋常冷漠狀態),實則只是庸俗恣意的(呆)待在阿賴耶頑空無記的狀態中。阿賴耶可分四種:元始基位之阿賴耶,契真勝義(終極)之阿賴耶,習氣身之阿賴耶,種種習氣之阿賴耶,這是吉美林巴在普賢智慧廣境續中有說到的,在那裡面這是屬於種種雜習阿賴耶此為堪布曲恰所說的。

 

 

 

固然是需要倚靠借用那樣的安住法來生起無分別本智,但--

 

因此,之所以什麽都不想的安住於等捨無記狀態上,僅僅因為他是一種安住方便法而已,除此之外,這方法連一點本覺普賢的邊也摸不著,雖說有著天壤之別,但是需知安住方便法的名字他就是說方便與方便所生二者裡的方便法,必須倚靠方便法而有方便所生之本智生起,若然,則藉由這樣的安住方便必定要

生起這非類屬之勝義智慧(非屬分類非屬概念之終極理體)無分別本智自生本覺(才是)。 那麽,在三門無造作的本然安住時,那無可言說的本智=三時之一切錯亂迷惑悉於於覺性本淨之狀態中就地消泯而明份(覺知份)赤裸裸涌現出來(或冒出)而無分別智生起。必須在前面的等捨無記的狀態當中從那裡面冒出(涌現?裸露出)才行。而由其內部迥然獨露的方法是必須:身的要領,脊椎骨節挺直拉伸,眼睛注視虛空,界智合體而住。白足尊者說:障禪定之無記若產生,揚眉(竪目)看式大大振奮醒覺,如空禪定王遍在而住,彼無記將如雲原地泯。此等云云。

 

但是如果那麽修沒有顯現本來面目本覺智那樣的就不是禪修的正行。

 

如果依如前述般,啥都不想空茫而住,那個-空昭離中邊的本來面目本覺智或昭空無二之本智未顯現或無法顯現,那麽,那樣的(安住)就不是禪修的正行(主體),那只是平庸的愚昧修,所以一旦流蕩於其中時,不但不能成為斷除自心續煩惱的對治,心中生不起任何覺受了悟之功德,甚至本有的功德也會越減越弱,煩惱的堆聚越來越增加,米胖仁波切說:

何故庸常之愚修,非為斷與證之因,

蓋因障礙生功德,茶總跟住茶濾般,

教證減退煩惱增,特於因果信心小。

若是長期處於這種狀態下,昔日心續原來具有的那點信心與清淨觀,悲憫心,相信因果全都會低落退失去,那樣的那空洞迷茫呢,

 

普賢王願文中說:啥都無知空茫茫,那是無明迷亂因。如斯云爾。

 

這如普賢密意洞徹所擷取之普賢大力願文中所說的,那個全然無心思的空茫心識是無明迷亂之因,是庸常妄分別之心識也。

 

如此,如果心上已體驗到那樣啥都不念想、不散逸的空茫暗昧心識哪,這時就只在知道此事的知者與無所思的住者的上面純然的盯著(凝視),那麽,

 

如此,如果在心中已然體驗到這樣的=什麽都不思想,不漂動不浮動的空白茫然的心識,混沌無心不辨識“那是什麽?”就是這“等等的頑空沉浸虛.一切等捨.無無記.阿賴耶狀態時,於--辨知此事之知者感受者覺照者等等之心識,以及,心什麽都不想而住之安住者之自個兒的本來狀態(當體)上自然然的鬆置原位而鬆坦的盯住,一時,覺性將得以現前來。

嘎瑪林巴說:是故不散自看自本面如此,思想者覺知者的心識必須得向著自己的本面稍稍回首,稍稍的返觀,稍稍的面對他,然後認出他。巴珠仁波切說;

這樣如果還認不出來,那就認不出了。云云。心只要看到自己的面目,那就會有一種脫離一切動念分別的清明裸露(一種剝離脫落下裸露的清明覺性)那就是本覺或覺性云云。

 

那麽,脫落剝離逸動念想的本覺,就宛如瑩淨虛空般沒內外的通透開放,

 

如此三門全然鬆放而住時,脫離了妄念之逸動,有所觀待對象的觀照,突然驟現的念頭等等(而裸露,迥然獨露)的覺性,他-空朗瑩淨(獨存),無內無外無上無下無中邊的--通澈無礙,廣大(無限開放),宛若離三垢之瑩淨虛空般,這就是本覺。定解寶燈論中云:

之虛空盯看著的自心

它遊動著卻是空這等定解須確定

一如所說,本淨覺性者,即指宛如離雲之虛空般,三時所有虛妄分別全都原地消散而本覺就瑩澈、明晰、赤裸明朗地袒露出

此者亦稱為本淨立斷之覺性,三時之善惡分別悉皆如虛空雲散一般,全都於

本覺本淨之(空性境)狀態中原地消解已,明份赤裸現前裸露者即是。他體性本來清淨故稱本淨,三時一切分別悉於本淨覺性界中驟然徹底斷除故稱立斷。

 

雖能受與所受無二,但對自己的自性,自己已然確定無疑,而產生除此外無其他了”的(感受)信念,因對其無法言思詮其如此這般,故名曰“離邊”、或曰“離言”、或曰“原始光明”、或曰“本覺”

 

此中,所經驗覺受之境與能覺受者“具境” 之心識(或有境之心)此二者雖然無可各自區別,但若覺性本身對自性覺的認知上自己已然生起堅定確信哪,感受到了除此空昭無礙明明白白的心性之外再無其他一個覺性了的這般生起了自疑自決斷哪,那就是。巴珠說:

除此無他的決斷。此及 吉美林巴說:

百聖哲與千證士,萬譯(師)班(智達)與十萬訣,

百萬千萬的論著,再遇亦無須抉疑。

以及,阿庫仁波切羅珠嘉措說:

縱使百智者與千證士,共同辯論研討亦匯整,

唯此無他心徹底決斷。

一如此說,從於內心獲得決斷十分重要。如此,言語思維是無法詮述這空昭無礙的覺性“是如此這般的”。無可思維,脫離虛妄分別戲論,如同離雲虛空般。無法言詮,因為是脫離一切以言詞作表詮的離戲論故,而立名為離邊“離言詮。從本以來恆不離而存在之元始光明或元心平常之心。以及覺知本面故,稱之為覺性(或本覺)云云。

 

認出本面的智慧既顯現,則黑漆漆的闇昧就消失(一作“淨化དྭངས་ 清淨”),一如天亮則明見屋內般的對自心法性生起定解矣。

 

這一如日出,則黑暗失跡無蹤般,一旦確實認出這本覺那通透無內外宛如虛空般的空昭無礙瑩淨明晰(明明白白明顯)的本來面目時,那樣的覺性本智就如太陽甫一生起,其本然力勢將無明或等捨無記之空茫暗昧心識之暗淨除得無蹤無跡去。那空茫暗昧即是無明與輪迴,那如日出者即是覺性與涅盤,因此所謂輪涅二者,佛眾生二者,解脫迷亂二者均不應在外境上的析察抉擇而是應在內心之上明或無明二者的區別上來作析察抉擇,蓮師對滿達拉娃說:

輪涅差別從何來析察?明與無明二者以析察。云云。(覺與不覺)。

由此,輪迴之基-無明暗昧茫然的暗黑一除,就如天亮得見室內般的由從阿賴耶中醒覺,覺性顯現當前。一如金剛經中說:

天一亮,日出而諸種種色相的顯現般(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這般,於自心法性獲得定解此外再無其他更殊勝的了。

米胖仁波切說:若獲得了無造作本覺,此即所有圓滿次第之上師。云云。

 

此者是謂打破無明蛋殻之訣[u1] 

 

這以上諸述,無論於彼什麽都不想的混沌無心,昏昧茫然的心識之狀態上怎麽樣的安住,也都是鑽入無明蛋之殻中而不得出脫哪,那麽敲破此般無明蛋之殻,就像天亮日昇般,令那瑩淨明晰赤裸的本覺現前(活現)之甚深訣竅也。

 


 [u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