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3年8月31日星期六

心息相依5

心息相依5

分類:心氣之道
2011/08/03 12:47
心、中和心息相依 太甲真人 這個東西怎麼寫呢? 從走神說起吧, 怎麼是走神呢?比如手上做著某件事,心裏卻想著別的事情。比如洗衣服的時候,心裏想著今天中午要吃什麼? 其實吧,不走神對於很多人可能是很容易的事,但我估計這樣的人終究是少數,從20歲開始我就一直開始走神了,相信很多同學也很善於走神,走神的時候,往往是不自覺的,只在手頭上的事要做完了的時候,才想起來關注一下手頭事,比如加點熱水,加點肥皂粉等等。 走神表面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總想著一些什麼問題,手上做事的時候也去想。就走神了。 可後來修行了,就不想再走神,可是不管怎麼弄,走出去的“神”他就很不容易回來,偶爾集中精神不會堅持多久,就又開始浮想聯翩,神遊萬裏了。 在打坐的時候就表現為雜念紛繁,難以心靜。 這是個很麻煩的事。 顯然這是肯定耽誤修行的。或者我們修行就是不要身心這麼一直分離。要讓他們和在一起才好啊。這樣才會心安理得,長命百歲。 打坐本身是很靜的事,但身體靜下來,思想靜不下來。 日常的活動身體要東奔西走,嘴巴要滔滔不絕,眼睛要東張西望,然後心裏再想著別的事,可真是亂的很呀。 其實這種狀況很累。 很多人去休假,結束後也還感覺很累,因為心一直在轉著,一直在勞心。相比身體疲勞來說,內心的永不停息仿佛更讓人疲憊。 所說的心累! 不修行的人就這麼一直累下去,直到雙腿一蹬,入土為安。 修行的人也這麼累著,但他們會采取各種方法來靜心,來休息。並且安上了很美妙的名稱:修心。 可是結果呢,幾乎所有的方法都沒有很好的效果。 即便如集中精神看書,感覺像換了一重天地,可離開了書本,跳動不息的心就又開始猿飛鹿躍了。 我很久以前就面對這樣的困境。 直到不久前這個狀況終於被我很大程度上解決了。 這個過程一直以來非常難走。 從08年的 11月,我突然知道心是什麼東西開始。 說心是什麼東西,白玉蟾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 心動生意,神動生識。意多欲,識多愛。 這話從表面上的文字沒一個不認識的。可真懂的卻是少之又少了。 多認為心這東西不好琢磨,無形無質。也很難概括。 我也不打算概括,除了上面白玉蟾的話之外,我再做兩個比喻: 一個是手電筒的比喻,在暗室裏,我們打開手電,手電光照到的東西我們就清楚地看到了。問題是我們看到的是光還是物體? 另一個是繩子的比喻,用繩子捆住任何一個東西的時候,繩子也被東西所捆住。 心就是這個樣子的。 但這兩個比喻看上去也好理解。 但這還不夠,直到你有一天發現心或者無形,但它有質,這要真實地感受到這個“質”,才算真明白這兩個比喻。 這個感受我在08年的時候就完成了。所以我以此開始了更深入的探索。 下面輪到說中。 中這個東西 實在太深奧了。 從今年5月份開始我就一直考慮一個問題: 比如,有三種情況: 一是我走在路上,突然就想起中午要吃點什麼呢? ————————我為什麼突然就想起來這個事呢? 二是朋友問我你餓嗎?我馬上就回答餓或不餓? ————————我為什麼就知道要回答餓或不餓呢?餓或不餓從哪裏來? 三是二裏的問題,我其實可以回答“今天天氣好熱啊。”————————我為什麼就不回答“天氣好熱”呢,我如果回答了天氣好熱,那天氣好熱從哪來的呢??就是我回答了天氣好熱,也沒什麼,對方會再問一遍而已。 這些問題比較費解。 三個問題看上去回答都不同,可其中還是有相同的地方。 相同的地方在哪裏呢?? 從大概8月份開始我大面積地閱讀 生理學書籍、神經生理學書籍、還有一些心理學文章。 然後還研究了一些佛家的 678三個識的關系。 在這個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有意思的結論,然後也確定了我今後的一個研究方向,本來我以為這個研究可以很快結束,誰知道是汪洋大海,只好慢慢來了。但這裏說的事情和我的研究方向沒有太重要的關系。 有一天早晨,打了一坐,然後就趴在床上, 突然就想起,原來那些回答,那些雜念都從一個地方來,那個地方叫——中!這就是他們的共同點。 孔子所說:喜怒哀樂不發謂之中,發而中節謂和。老子所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然後我在當當定的書:中和正脈,又到了。隨便一翻,我勒個去的,原來中派的祖師李道純管中還叫玄關! 繼續往後看: 紫陽真人也說:念頭起處即玄關。 三豐真人也是這麼個意思,然後在《道言淺近說》裏還提供了兩種守中的方法,這兩個方法後來被西派所發揮。 但這兩個方法是對不懂 中 的人來用的。 後來想,其實有些和尚一直在參:念佛的是誰?念頭起處? 原來這個事我也是參了幾年和幾個月的。盡管我不認為我見到了,但我懂了。 李道純做了一個非常妙的比喻來說明 中: 木偶、連線、操縱者。李道純說連線即中、即玄關。對,這說得太對了 但有個情況我要說明:人是把這三個東西捏在一起。身體發膚的每一處,連線和操縱者都無處不在。若論實,它不是實,若論虛,它肯定也不是虛。虛虛實實。 在某一篇的末尾,李道純又做了一個“合掌”的比喻。 我用這個合掌的事來說說這個中: 我們雙掌合十,再放入水中,再拿出來,分開手掌,我們的手心是幹的。水是比較細膩的了,比較無孔不入的了,其實我們也可以把掌心裏的空氣撚沒了。仿佛兩個手合而為一。 可你不能說我們的雙掌在合十的時候就是一體的,因為我們隨時可以把兩個手掌分開。 合在一起仿佛一體,也可以隨時分開,分開就變成了兩掌,中就在掌心接觸之間。 這個概念大概又覺得好理解了。 其實它不是那麼好理解的。我敢說我是理解的是因為我能趴在床上突然就明白了。 而別人的理解卻是可能因為看了我啰嗦了這麼多。或者是看某本書啰嗦了一堆。 所以我是真理解,別人的理解可能是假理解。 再說心息相依。 其實我以前也走了一個很錯的彎路。 我會用心去關照所謂的丹田。即常說的守丹田。 其實這是錯的。 錯在哪裏呢? 本來我被告知的方法是 心息相依。 其實心息相依這個事在很多祖師那裏就是最基本的起手功夫。 可我一直把它理解表面化了。 其實我們可以用拆字來破解這四個字的。 心、息然後相依。這本來是我最擅長的分析方法,可我忽略了。 直到前些天,在某個論壇看了一個帖子,突然我就明白了,原來早先弄錯了。 從生理學來看,呼吸的控制中樞實際上在腦幹。腦幹是屬於潛意識的管轄範圍。 但我們可以用意識來調節呼吸。 並且,全身的所有事情只有 呼吸是意識和潛意識都可以調節的,除了呼吸沒有一個! 然後道理明白了,心息要相依啊。是依,不是別的。不是要關照鼻孔出入氣,也不是要關照呼吸停止的位置。 心息相依一下就達到了。然後再往下就好弄了。 之後就很不容易走神了。 記得在5月份左右,大體上感覺這個東西在 額頭前面 1米左右的位置, 然後現在這個東西大概是隨著呼吸的一出一進在身體裏呆著了。 不止在打坐的時候狀態好,雜念少,平時不論做啥雜念也驟少。 想起來 呂祖說的:行住坐臥不離這個。 不離這個,守中之謂也。 當然我守得還不很好。這些年來功夫一直用在參悟上了,現在要在命功上努力了。 完———————— 心 息 相 依 心靜則息自調,靜久則息自定。 〔明〕村巽才:《霞外雜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